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于涵
4月14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威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威海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有关情况。《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底,全市蓝碳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蓝碳经济贡献度显著提高,在全市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海洋生态环境保持全国最优之列,承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实现海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蓝碳经济发展高地。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容量约是大气碳库的50倍、陆地碳库的20倍。海洋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产生的约30%的二氧化碳。这种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汇被称为“蓝碳”,具有储碳量巨大、储碳效率高、碳储存周期长等特点。多年来,威海始终高度重视蓝碳事业发展,海洋碳汇研究、碳汇渔业、大叶藻海草床修复等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为加快发展蓝碳经济,推动海洋产业生态化、海洋生态产业化,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全力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新亮点、新标杆。
《行动方案》确定了5大类20项重点任务,概括为“12356”。“1”是打造1个研究高地,包括高标准建设院士工作站、做强威海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标准制定等,旨在抢占蓝碳经济的制高点,形成策源地效应。
“2”是建设两个示范基地,第一个基地是海洋生态监测示范基地,沿海岸带建设一批海洋生态系统连续观测站,建立系统完善的碳汇数据库,为构建蓝碳标准、管理及交易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第二个基地是海洋生态经济示范园区,主要是在南海新区集中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围绕海洋生态种业、海洋生态智造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服务业等,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人才支持等完善产业生态,引领示范全市海洋生态经济发展壮大。
“3”是构建3个创新中心,一是海洋生态种业创新中心。二是海洋负排放研究创新中心,三是海洋碳汇交易创新中心。在这三个方面,威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下一步将推动形成现实的成果。
“5”是实施5大专项行动,主要包括海洋增汇行动、海洋节能减排行动、蓝碳示范企业培育行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行动、国际合作交流行动,这些专项行动对于蓝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6”是发展壮大6大海洋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绿色水产养殖业、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产业、海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海洋生态新材料产业和海洋生态服务业。这些产业都是威海海洋产业的特色产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加快发展的潜力。
近年来,威海在蓝碳经济发展领域已开展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碳汇渔业方面,威海是典型的近海养殖大市,海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拥有国家级海洋牧场14处,省级海洋牧场34处。按照唐启升院士“碳汇渔业”定义,威海的绿色生态养殖产业就是重要的近海增汇活动,具备发展蓝碳经济所必需的产业基础和能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威海集聚了唐启升院士工作站、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荣成综合试验站、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楮岛海草床生态系统碳汇观测站、海洋生物碳汇研发基地等科研平台,成立了山东省海洋碳资产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去年年底,威海还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主题的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其中院士工作站近日即可获省科技厅正式备案。在平台建设和人才聚集方面,处在全国的第一方队。
在科研成果方面,威海实施了浅海贝藻标准化碳汇增扩增养殖模式的构建与示范项目,完成了海带碳汇能力评估测算,初步构建了海洋碳汇数据库;同时,通过与清华大学等合作建立了海带碳汇计量方法,完成全国首个“蓝碳”方法学——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编撰工作,正在同步申请国内第一个蓝碳行业团体标准;与东樾绿金(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了第一笔渔业碳汇交易的示范路演。
在国际交流方面,威海先后成功举办2018蓝碳国际论坛,2018世界海洋大会,2019、2020两届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以及“海洋负排放 支撑碳中和”国际大科学计划首次研讨会,汇聚全球海洋碳汇领域顶尖学者,加速推进海洋碳汇科学原理研究和方法学包装推广,形成了策源地效应。
以实施《蓝碳经济行动方案》为契机,以蓝色碳谷为核心,威海将在南海新区规划建设海洋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培育建设一批海洋技术创新平台,打造一个生态种业繁育基地、一个生态保护修复科创总部、一个生态智造产业园区,加快营造海洋低碳经济新业态。
加速推进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焦念志院士研究团队共建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打造国家级海洋碳汇研发平台。下一步,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将在威海建设海洋碳汇室内模拟系统和贝、藻类养殖区沉积物原位综合系统,并开展日常监测和研究工作,对全市海洋碳汇能力开展基础性调查,为碳汇交易摸清底数。
加强海洋生态产品供给。从政策和制度设计入手,激发各区市丰富海洋生态产品的积极性,鼓励开展“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生态岛礁”等修复整治工程,扩大海草床修复规模,营造海洋碳汇生境;支持建设耐盐经济作物种源繁育基地,利用盐碱荒滩种植碱蓬和柽柳等,建成海岸“蓝碳森林”;推广海水立体综合养殖,充分发挥海水养殖业特别是藻类、贝类养殖的固碳储碳功能,扩大渔业碳汇量。
加快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和交易市场建设。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建设不同类型的海洋碳汇研发平台,建立海洋碳汇调查、计量和评估技术规范,开展贮碳能力提升技术研究,加速海洋碳汇方法学开发,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海洋碳汇标准体系。与交易机构、金融机构合作,加快推进海洋碳汇交易产品包装、交易平台构建、交易市场试点,打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道,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的有效市场机制。
大力发展海洋生态产业。加快海洋碳汇产业链条延伸,发展壮大绿色水产养殖业、海洋废弃物高值化利用产业、海洋监测探测装备产业、海洋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海洋生态新材料产业、海洋生态服务业等六大生态产业。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东北亚地区海洋与渔业专门委员会常态化运行,拓展东北亚蓝碳交流合作。定期举办蓝碳国际论坛(博览会),通过举办论坛、展会、竞赛、研讨会等方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际机构深化蓝碳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在威海落地。
举报/反馈

齐鲁壹点

4148万获赞 216.6万粉丝
初心不忘,一纸风行齐鲁;智趋未来,用心连接用户
齐鲁晚报旗下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