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在新中国的晨曦中,渤海大学前身辽西工农速成中学创建。几经调整与发展,2003年锦州师范学院与辽宁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更名为渤海大学。期间几迁校址、数易校名,学校的办学历史从未间断。勤耕励耘、守正创新,跨越两个世纪、融合70余年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淀,至今渤海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两个校区,涵盖经、法、教、文、史、哲、理、工、农、管、艺等学科门类,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多学博见 和而不同”,渤海大学秉承校训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为无数学子点燃梦想、铺就人生。70余年来,学校共培养20余万名毕业学子,他们或在三尺讲台、科研一线努力耕耘,或在政府机关、生产一线贡献力量。投身乡村基础教育事业的田桂芝便是其中一位优秀代表。
渤海大学供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大量人才。1950年2月,渤海大学前身——“辽西省立第二工农干部补习学校”创立。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将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快速培养成为具有高中水平的学生,使他们尽快投入到新中国的发展建设中去。当时,各地选送一批工农兵中优秀分子来校接受培养,田桂芝就是其中一员。
入学以前,田桂芝是家乡——吉林省敦化县的一名小学教员。她高小毕业就参加了家乡的教育工作。当时,家乡的基础教学设施非常落后,人民的基础教育意识非常薄弱。田桂芝以不怕吃苦、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使所在贫困乡村的教育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
渤海大学供图
由于表现出色,1952年,她获得了党和国家给予的进修培养的机会,被选送到渤海大学前身——由“辽西工农速成中学”更名的“辽西省立第二工农干部补习学校”学习。在学校,她抓紧珍贵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通过学校的教育,她更加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在其所写的《和家乡的同志们一同前进!》一文中,她饱含深情地写到:“我每时每刻都被家乡各方面前进的力量所鼓舞着”,“党还要把我送入大学继续深造。六年以后,我会走出学校去工作,那时我们的祖国已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了,全国会设立起更多的设备完全的学校,乡村的教育工作也会有更好的条件。教育工作那美好的远景时时在招引着我,使我愿意终身做个人民教师”。
田桂芝毕业后,原本获得了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但她立志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贡献给家乡的基础教育事业,毅然放弃了留京工作的机会,重返家乡扎根基层。
渤海大学供图
田桂芝对乡村教育工作充满热忱,身体力行。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法。她说过:“只有自己学好,才能把学生教好。”她非常重视课前准备工作,遇到弄不懂的问题,抓紧一切机会向他人请教、学习,一定要把课程弄通。在课堂教学环节,她想尽办法,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课外,她和孩子们一起做活动,随时随地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教育。她的学生中,有很多考上了县城高小,这在屯里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小村子轰动开了,乡亲们都说:“把孩子交给田老师没错!”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高涨,直到全村学龄儿童全部入学。
渤海大学供图
作为乡村小学教师中的优秀代表,田桂芝为贫困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了希望,甚至带动了全村文化水平的提升,是用革命精神和革命办法办学的典型。她因此获评“全国优秀乡村女教师”。《人民日报》刊载了她的事迹《优秀的乡村女教师——田桂芝》,讲述了她在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故事。此外,《人民日报》、《东北日报》等报刊还以连环画的形式对她的事迹进行连载报道,轰动了全国。她的精神影响了无数后来人。
渤海大学供图
老一辈校友的感召力量是无穷的,在渤海大学,有无数学子在毕业以后不惧艰难困苦,不惧条件恶劣,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克服高原反应、毅然投身西藏教育事业的2003届中文系毕业生张锐莉,有夫妻二人带娃共同援疆支教的2002届化学系毕业生房丽夫妇,有赴往新疆成为西部建设者、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冲在第一线的2019届管理学院毕业生荣悦军等等。这是一种奉献的豪情,一份青春无悔的荣誉,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股力量、一种行动,一种在渤大人心中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
本文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举报/反馈

人民资讯

1691万获赞 200.5万粉丝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人民科技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