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4月13日消息,日本政府当天举行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向海洋排放福岛核电站含有对海洋环境等有害的核废水。
这一决定意味着东京电力公司(下称“东电”)将获准在两年内启动核污水的排放工作。这些仍具有放射性的污水是十年前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用来冷却融毁受损的反应堆而不断产生的。
此前相关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日本国内和国际上的强烈反对。而事故背后的“始作俑者”东电,却在3月25日就柏崎刈羽核电站发生安全违规情况道歉后,就静悄悄地没再作声。
事实上,将经过处理的核废水排入大海是“常规操作”,但前提是,东电确实老老实实按规定稀释了核废水。而东电这么多年来在福岛核事故上的种种“前科”,让各界对其是否遵守规范产生了严重怀疑。
3·11前:隐患早已埋下
“原子能村”官商学勾结,屡爆丑闻却躲过政府制裁
如果没有3·11东日本大地震和那一场海啸,福岛核事故是否就不会发生?
隐患其实早已埋下。
在福岛核事故前,日本核电产业就已存在着严重的不透明性。这种不透明的背后,隐藏着一张错综复杂的庞大利益网。
而这一切,是被一名通用公司的日裔美籍高级工程师——菅冈启所揭露的。
2000年,正为通用公司在福岛第一核电工厂进行外包工程的菅冈启,发现站内一台蒸汽干燥器出现了裂缝,对核电站的安全造成重大隐患。在将该情况上报给东电后,菅冈启却收到了东电“删除所有相关证据和信息”的指示。在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菅冈启决定直接将视频证据发给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下称NISA)。
然而,NISA并没有遣派调查员前往第一核电工厂,而仅是通知东电进行自我审查,并对设备问题“作出合适的解决”。与此同时,虽然当时日本已立法保护“吹哨人”,NISA还是将菅冈启的信息提供给了东电,导致其被解雇,并在日后不断受到东电威胁。
这一事件将东电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东电2007年向日本经济产业省提交的调查报告显示,自1977年以来,东电对下属的福岛第一、第二,以及柏崎刈羽核电站的13座反应堆总计199次定期检查中,存在篡改数据和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
东电在处理核泄漏问题上的应急机制不断遭到各界质疑,在舆论的不断追问下,一个被日媒称为“原子能村”的封闭利益集团逐渐浮出水面。
“原子能村” 由官、商、学三方组成。“官”指的是以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和NISA组成的官僚集团;“商”指的是以东电为首的电力企业和日立、东芝等核电设备商;“学”指的是分布在原子能源委员会和其他核能研究开发机构的专家学者。
本应起到相互监督、牵制的三个构成方,却在推进核电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个相互交换承包合同、提供高薪工作,以及为核电推进提供资金、政治和立法支持的利益集团。
从1959年至2010年,至少有四名政府监管部门的高层官员曾“天降”至东电担任副董事长的职务。此外,在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和NISA工作的官员,在职业生涯中常在监管和宣传岗位间来回调换。
学术界也不例外。在日本,关于核电的学术研究都是由政府拨款资助的,因此,对核电持怀疑态度的学者往往无法得到科研资金。此外,由于NISA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其在起草核电相关法规时往往会寻求学术界的支持,而此时其也只会转向支持核电发展的学者和专家,导致相关法规往往并不能起到有力的监管作用。
“原子能村”的存在,解释了为什么东电能在屡屡爆出监管不力和故意隐瞒隐患的丑闻的“骚操作”下,还能躲过政府制裁,并最终导致了福岛核事故的悲惨结局。
3·11:失去的28小时
迟报瞒报导致应急处置延误,错过最佳时机
2011年3月11日23时许,福岛第一核电厂完全失去了用电,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冷却水供应。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多米诺骨牌反应——反应堆内的燃料棒的衰变热无法导出,导致堆芯内的冷却水温度不断升高,最终沸腾。高温高压的蒸汽开始突破堆芯回路内一些薄弱环节,开始向厂房内泄漏。而由于冷却水变成蒸气从堆芯内散逸出去,使得燃料棒开始裸露在空气中,彻底失去了冷却。
燃料棒失去冷却的那一刻,灾难开始了。巨大的热量将燃料棒熔化后,又熔化了包裹着燃料的锆合金。高温的锆合金和水蒸气发生反应,产生了大量氢气,氢气不断从毁坏的反应堆溢出,在厂房屋顶聚集。同时,失去包裹的燃料中,大量的放射性元素在水蒸气的裹挟下向外泄漏。
高温/高压造成密封功能降低,导致氢气泄露 即便这样,东电仍试图隐瞒实情。甚至在福岛1号机组厂房爆炸后,内部通知也只以“出现白烟和巨响,正在调查中”来表述,更别说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向日本当局汇报了。
据调查福岛核事故的日本第三方检证委员事后出台的报告指出,事故发生时东电社长清水正孝指示不要对外使用“堆芯熔化”一词。报告还推断,清水正孝当时“领会”了首相官邸的要求,即需要“慎重”承认堆芯熔化。
2011年3月14日拍摄的卫星照片(图片来源:新华/法新) 眼看已经火烧眉毛,有技术专家提出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使用含高硼酸的海水作为冷却水来冷却反应堆。然而,硼元素会腐蚀反应堆,注入海水可能意味着“废堆”。
东电无一人敢拍板作决定。
这是因为,注水考量与整个电力系统的资产盈利状况相关。2007年,东京电力面临56%产能关停,净收益预期下调79%的处境。公司在2007和2008财政年度净亏损,2009财年营业利润仅为2006财年的一半。东京电力已有的核能资产维护费用不低,若稍有停产即会造成负收益。
此外,东电背后还和财团家族、政府官员之间已经存在“利益勾连”。事实上,日本核能发展领域一直存在政府参与。日本发展银行是东京电力和核能发电企业最大的贷款来源,截至事故发生前的上一财政年度,提供的长期贷款达3510亿日元。而在东电十大股东中,多是日本排名前列的信托银行和保险业巨头,其背后不乏三菱、住友等大财团的身影,其持股份额达35%左右。
为了力保资产,东电错过了最佳应对时机。直到3月12日15时30分左右,1号机组发生了爆炸,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18时许下令后,东电才从附近海岸取水,用于冷却1号机组。而此时距离海啸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28小时。东京电力直到3月13日才开始用海水冷却其他反应堆。
即便如此,东电依旧没有吸取教训。事故发生10年后,迟报瞒报的一幕再次上演。2021年2月13日晚,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3级强震。而地震发生一周后,东电才表示,福岛核电站两台地震监测器损坏半年没有修理,未能获得地震数据;2月25日,东电披露,福岛核电站53个核污水罐因强震发生位移……
3·11后:跟不上的补救
东电真的有能力管理一座核电站吗?
2013年8月19日,东电对外发布消息,承认福岛第一核电站地上储罐发生泄漏,并称泄露量数值为至少120公升。但很快东电就将这个数值调整为约300吨,并且没有否认污水流入太平洋的可能性。
但东电其实原本有机会将这次损失降低:早在当年7月9日,在泄漏处附近检查工作的职员就在日常辐射检查中被检出辐射值上升,但并没有受到重视。
在日本原子力规制委员会后续公布的调查中也表明,东电在一天两次的储水罐检查巡逻过程中,都没有留下相关的记录,更没有及时发现泄漏的相关迹象。“每天两次在储水罐区的巡逻被指几乎形同散步”,东电在储水罐管理上粗糙的做法是导致核污水大量外泄的原因之一。
然而,这样严重的核污水泄漏事件,在福岛发生了不止一次。
“储水罐出现裂缝”“本应关闭的阀门无故处于开放状态导致储水罐泄漏”“高浓度核污水被误送至其他厂房”“受大雨影响污水溢出”......
实在有点难想象,这些竟然都会和一家本该“管理森严”的核电站扯上关系。但在东电管理下的福岛,这些都真真切切发生过。
除了多次发生的污水泄漏事故,东电屡次“自己打脸自己”的行为,也让其长期备受质疑。
根据东电自2013年来的官方说法,其“多核素去除设备”(ALPS)技术能将放射性物质含量降至“低于容许排放的水平”。然而2018年9月,东电才第一次对外承认,用于处理含有核污水的储水罐中有1000个都未能将放射性物质去除至低于法定标准值。
不仅如此,2018年10月17日,东电还曾对外发布消息,称自己向日本政府的小委员会汇报的,有关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经ALPS净化后所含放射性物质测定结果图表有至少260处错误,原因是原始数据制成图表时发生了放射性物质种类归错或输入错误。18日,东电又透露,在对订正数进行详查后发现,实际错误有1276处。
在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污水排入大海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曾对外表示,支持将福岛第一核电站蓄积的处理水排放入海,称其符合国际惯例。
然而,仍有不少科学环境组织对上述定论表示质疑。鉴于东电在核事故处理上的种种“劣迹”,这家公司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供的数据是否能保证“准确无误”?这次,东电靠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