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都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照理来说,太阳系内侧的四颗岩石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不应该有卫星。具体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这些行星距离太阳太近,因此卫星难以稳定存在。水星和金星都没有卫星,火星只有两颗很小的卫星,可能是火星后来俘获的。真正拥有大量卫星的大行星要从木星开始了。因此,地球能有月球这样的卫星,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地球与月亮
一般认为,原始地球在45.4亿年前形成的时候,地球是没有卫星的。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后1-2000万年才出现。长期以来,关于月球的起源,至少有四种说法:
俘获说。即月球在其他位置形成之后被地球俘获。但实际上,月球这么大的天体被地球俘获是很难的。要么发生碰撞,要么被地球引力弹射到其他地方去了。更何况这个假说解释不了地球月球同位素组成相近的特点。所以此说可能性很小。分裂说。早期地球旋转速度很快,把自身物质抛射出去,形成了月球。查尔斯·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提出此说,而且认为太平洋就是月球被抛出去之后留下的疤痕。然而,太平洋海底地层的年龄只有两亿年,远低于月球的年龄。更何况这个假说不能解释地月系的角动量特征。孪生说。月球和地球在太阳系的同一个区域形成。但这一假说无法解释地月角动量和月球的密度远低于地球的情况。大型撞击说。这是目前最流行的说法。地球形成之后不久,一个名叫忒伊亚的火星大小的星体与地球相撞。这个星体的大部分融入地球,同时地球上的轻质物质被抛入太空。经过约几十万年,在距离地面3万多公里远的地方,被抛出的物质逐渐凝聚形成了月球。这之后随着潮汐作用,地球将自身的角动量传递给月球,造成月球逐渐远离地球,目前月球距离地球38万公里。
地球与火星大小的星体发生惊天大撞击
大撞击理论虽不完美,但是目前最能讲得通的理论。比如月球的密度远低于地球,就是因为抛出去的主要是轻质物质,而使得地球的密度超过了水星和金星达到最大。而且月球内部铁核的范围只有直径的25%,地球为50%,都可以用这个理论解释。
天体密度对比
问题在于,忒伊亚在撞击之后去哪了?大部分忒伊亚的物质完全融合进地球了吗?实际上,人们很早就发现,在地球深处,地幔和地核交界地带,有一些很特别的区域,叫做大范围低剪切波速区域(Large Low-Shear-Velocity Provinces,LLSVP)。由于地球内部的信息只能通过地震波进行测量和推断,人们发现,地球内部有些区域,地震剪切波传播速度会变慢。这意味着这些区域的物质组成,与地球其他区域不同。
LLSVP区域(图中红色部分)
在地幔中LLSVP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一个是太平洋下面,另一个在非洲大陆下面。在水平方向,二者都延续了几千公里,比如太平洋区块的直径就有三千公里;而从地核-地幔交界处算起,厚度则有1000公里。计算表明,这些区域已经在地球内部稳定存在几十亿年了。因此,以前就有人猜测,这两块很大的LLSVP区域,是否和忒伊亚有关?是不是忒伊亚撞击地球之后,遗留在地球内部的物质?
地球、火星、月球大小比较
前不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进行了模拟仿真:假如忒伊亚的地幔物质的密度比地球高1.5~3.5%,撞击之后,忒伊亚的地幔物质就会慢慢沉积在一起,聚集在地核-地幔交界,占地球地幔物质的3~15%。这一数据与现在两大LLSVP占地幔约9%相符。按照这一模型,忒伊亚的地幔物质一直没有和地球的地幔物质充分融合,而是独立聚集在一起。
LLSVP的区域范围
此外,地球上还有其他比较小的LLSVP区域。有人认为,那些地方是其他小型天体撞击导致的结果,相当于在地球内部埋藏着多个地外星体的遗骸。
月球和LLSVP的形成
关于月球起源的更多证据,还可以从月球获得。在未来几年,人类将重返月球。届时会有更多的月球岩石被带回地球,进行分析。到了那时候,月球起源的真相会越来越清晰。
举报/反馈

佰思科学

26.6万获赞 1.6万粉丝
聚焦科技发展及科学传播
科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