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炒茅台、80后炒房、90后炒积木熊、00后炒球鞋……
近年来,大到房子,小到一双球鞋皆成为投机者追逐的对象,“万物皆可炒”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事实上,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炒货”已经形成完整的利益链条。
那么,在炙手可热的“炒货”圈里,谁是幕后推手?谁又是被收割的韭菜呢?
深圳炒房大V被调查
在“炒货”圈里,曾经的炒房客无疑是最为财大气粗的群体。然随着“房住不炒”持续加码,这一群体风光不在。
最近,深圳七部门联合调查拥有140w粉丝的炒房大V。此前,有微博用户在网上曝出102份“深房理摇篮会员合伙炒房材料”,举报其涉及骗取经营贷用于炒房。
据了解,@深房理是在微博认证的“房产专家”,坐拥140万粉丝,自称为深圳资深房产投资人,在微博上不断发布各类“买房技巧”,如落户、代持、代缴社保、假结婚获得购房名额等。还开设课程教授粉丝如何通过买房“实现财富自由”。
值得关注的是,深房理的“V+会员”年费高达3980元,提问一次也要支付800元。目前,@深房理共有4个“V+会员群”,会员人数共968人(剔除群主本人),初步估算涉及V+会员会费约385万元
而这还是第一步。据风财讯报道,深房理“套路”相当于一个杀猪盘,通过贩卖“深圳房价永远涨”焦虑,引导人们高价入会员群,就开始割韭菜操作
首先怂恿会员投资,称带会员炒房赚钱,撬动各大银行的贷款
然后,通过假离婚、代持、骗贷等方式绕过政策获取购房资格与凑齐购房资金。据说,有些深房理指定的投资楼盘,买家和卖家均是深房理的会员。
接着,集体买入指定概念盘,形成市场垄断和房价上涨的虚假繁荣。当有新的买家接盘,就可以实现所谓的赚钱。
最后,则是通过霸王借据和官司诉讼等方式,迫使会员资金链断裂,最后会员所买的房产也被他们纳入囊中
可以说,抱着炒房发家致富的会员们,最终等待的却是空白合同、强制公证、强制抵押、高利贷、砍头息、不断转贷平帐,直到资金断裂。最终导致会员人财两空、负债累累。
而深房理和每个环节的中间商则赚得盆满钵满。
国产球鞋被炒至5万
近期沸沸扬扬的新疆棉事件,引发了球鞋炒作风暴。
比如韦德之道4,一款来自李宁的篮球鞋,全身科技感强烈的银白亮色。参考发售价仅为1499元,近期在得物平台上被“炒”至五万元,价格涨了约32倍。
而另一限量款粉色款,发售价为1699元,得无近期购买记录共有278条。该款球鞋在新疆棉事件前最高成交价已达到9999元,基本盘则在8999元。在新疆棉事件发酵后,其成交价最高曾达到1.09万,超1万的交易订单共有10单,且较为集中。
据了解,从官方购买是一级市场,从卖家手里买就是二级市场,平台上显示的价钱一般是二级市场的卖家自己加上去的。
在业内人士看来,“炒鞋”背后是由品牌方、资本方、“得物”“着魔”等二级市场交易App和炒货客组成的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
品牌方,即通过“饥饿营销”打稀缺牌,这是球鞋品牌常用的伎俩,也是炒鞋这门生意得以生存的条件。比如某款球鞋出货量很少,消费者想买一般需要在线上抽签,抽中之后再前往线下门店购买。如果错过了线上中签机会,就只能去网上加价收其他人转卖的鞋。
因此,一些限量发行,或明星同款的鞋子很容易成为各路资金炒作的对象,而品牌方也在一级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资本方,即球鞋发售之后大量入局的资金,并利用供需不平衡囤积居奇。鞋贩子大批量收购、囤货之后,再通过平台抬价出售,赚取差价。甚至有不少人通过社交平台将“炒鞋”的收益广而告知,并建立“散户球鞋群”,在群里集资以达到囤货抬价的目的,操控市场价格。
交易平台,是“炒货”链条的第三个环节。“炒货”的中心环节是在二级市场交易,而“得物”“着魔”等二级市场交易App的出现,设置即买即卖交易制度,为便捷、大规模的交易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些平台从中抽取更多的服务费。
炒货客团体,则入局控制商品价格短期波动在二级市场交易获利,而一些希望一夜暴富而加入的年轻人散户就被割了“韭菜”。
2000元的玩具熊被炒到3万元
继炒鞋、炒盲盒后,90后、00后们又开辟了一个新领域——炒熊,近日甚至有人通过炒熊赚了数万元。
所谓的“熊”,指的是日本某公司推出的一款积木玩具,被称为“积木熊”、“暴力熊”,一共有6个尺寸,仅在日本限量发售,中国地区的总代理在香港,周杰伦、黄子韬、陈伟霆等不少明星也很喜欢积木熊。
据了解,正常的积木熊售价在2000元到5000元之间,但是稀缺的限量款售价高达数万元,这给了炒熊玩家们利润空间。
因此,名人效应、逐利原则再加上积木熊母公司打出的所有产品仅此一批,“一旦错过,就永远不再”的标签,供远小于求,黄牛、二手商贩闻声而动,进一步加剧了一熊难求的状况。
比如积木熊联名不二家款,尺寸1000%,发售价37000日元,折合人民币2200元左右,但在国内某购物平台上挂价31009元,溢价超14倍。
据了解,有的人,甚至愿意花30万购买一只限量版的积木熊。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符合‘新、奇、特’等特征的任意商品都可以被拿来炒作一番,但是随着投机者的关注度大减,将会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事实上,无论是炒鞋还是炒熊,一些年轻消费者在所谓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涨幅的诱惑下进场,期待实现一夜暴富的神话,最终却成为“接盘侠”,被割了“韭菜”。
业内人士认为,“炒货”这一行为已突破信息对称下公平市场交易的范围,部分投机者以“一夜暴富”“高回报”等为噱头,以“粉丝经济”为掩饰,利用线上社交群宣传推波助澜,甚至为参与者提供在线贷款放大杠杆。
这种行为,名为“炒货”,实则是一种过度金融化的表现,往往会让金融风险意识不强的年轻消费者中招。
举报/反馈

金融投资报

17.7万获赞 6.5万粉丝
财经资讯平台
金融投资报官方账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