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这样一个留言:
“雨宸老师,我最近很受伤,我男朋友最近很嫌弃我的家庭,不太想跟我在一起了。因为我是单亲家庭,他说他很看重未来老婆的原生家庭,他觉得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他不喜欢单亲家庭的女生。其实我性格还是很好的,我朋友包括我前任,都说我性格很好,人也不错,和我在一起相处很舒服,我前任以前还挽回过我很多次。现在我有些怀疑自己了,我不知道原生家庭是不是对人的影响真的很大,雨宸老师能不能帮我解答一下?”
先说我的观点:我从不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应该全部赖在“原生家庭”上。甚至现在对“原生家庭”有很多的讨论,都是带着一种“甩锅”的思想,觉得自己之所以怎么怎么样,都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好。
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的想法。如果说你觉得用原生家庭的视角可以解释你现在的焦虑你的性格障碍,可以让你觉得好受,那没问题。但如果你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原生家庭上,用原生家庭来掩盖自己其他地方的不足,那我只能说你是在贴标签,找借口。
就像这位朋友遇到的相亲对象,嘴巴上说的是不能接受她是单身家庭,实际上他自己不能完全地接纳你,不敢去承担某些责任,所以就找这样一个没办法解释的借口。毕竟谁也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啊,拿出生说问题,你让人家能怎么办?
这就跟那些各种鼓吹“不能娶有弟弟的女孩儿”“不能嫁有兄弟的男孩儿”一样,用一些有偏差的个体来否定整个群体,真的愚昧无知又狭隘。
所以我觉得你不要去理会这个相亲对象的话。聊得开心不代表两个人的思想在同一个层次。你看聊到原生家庭这种深层次的问题上,你俩的分歧就体现出来了啊。
你压根儿不必因为这样一个不同观念的人,而去质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值得。因为不在一个层次的人说的话不值得去对号入座,就好比“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
下面我就根据我的咨询经验,从5各方面,来帮你正确地认知性格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但性格并不只是原生家庭塑造的。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从生物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性格与先天性因素有关,这个因素被称为“精神胚胎”。就像刚出生没几天的婴儿,有着天然的脾气性格。
除了这种天生的“精神胚胎”决定了我们的性格外,子女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的模式,社会文化的变迁,甚至是个人价值观、行为方式都会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就比如童年时期一直文静内向的女孩儿,会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交往的人际关系等等各方面影响,而变得活泼外向。
所以原生家庭是会影响我们的性格,但不能决定我们的性格。按照牛津大学的BrianLittle的理论(ascited in, Dahl, 2014):
“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所以说,决定你的性格发展的,最终还是你自己,而不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顶多算是一个“引子”,就像一个游戏的开局。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我也有必要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这个话题了。我的观点是——
“‘原生家庭’是用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用来批判和怨恨,以及贴标签的。”
我记得之前有部热播剧叫《都挺好》,剧里的苏明玉、苏明成、苏明哲,甚至苏母和苏父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性格色彩,这些性格的形成确实跟他们的原生家庭脱不了关系。
比如:苏明哲从小成绩优异懂人情世故,总是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认同。长大后就变得冷漠又高傲,习惯维持自己的强大“人设”,忍受不了被轻视,忍受不了挫折。看似关心家人但其实只为满足自己的“长子身份”,并没有真心去理解家人。
再比如,苏明成从小被母亲各种偏爱,就变成了长不大的小孩,偏执又冲动,情绪波动特别大。承受不了挫折的时候,还会念叨着母亲偷偷哭泣。
至于苏明玉,大概是唯一一个摆脱了父母影响的孩子。苏母将自己的人生悲剧一股脑“投射”到明玉身上,对明玉各种打压忽略。好在明玉从小就很抗拒母亲的这种“教育”,不愿意接受母亲的“自我投射”。又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温暖的“贵人”,治愈了自己在童年里受到的伤害,才让她不知不觉活出了自己的性格。
但实际上呢,苏明玉看似独立自主的性格背后,依然走不出被母亲伤害的阴影。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着被家人认同、理解和关爱。所以她一边痛恨母亲对自己的苛责一边操持母亲的葬礼;一边怨恨父亲的懦弱无能,又一边对父亲各种照料。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不断地向家人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你看最后帮到你们的,就是你们曾经忽视和看轻的女儿,你们是不是应该后悔?是不是应该多爱我一点?
肯多人看这部剧恨苏母和苏父恨得牙痒痒,但是到剧情的后面,又会觉得这俩人其实也是可怜人。
苏母被自己的母亲强迫嫁给了自己看不上的男人苏大强,又因为怀了苏明玉而放弃离婚。可以说她的整个人生都是被自己厌弃的,所以她非常不喜欢明玉。这种不喜欢实际上是她对自己的怨恨和自我安慰,恨自己没办法享受新时代女人的自由,只能听命于父母;自我安慰自己是个女人,女人就应该被牺牲,自己没得选。她只能通过这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怨恨,来强行面对生活里的鸡零狗碎。
苏大强前期的懦弱和无能,让他一辈子都在耿耿于怀。以至于最后得了老年痴呆,都忍不住想要去弥补年轻时对女儿的亏欠。
所以整部剧从开始的愤怒,到最后的和解,让大家逐渐开始理解彼此的不堪。重新审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试着去原谅去接纳,最后去治愈。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只会带着怒火和怨恨,去指责自己的原生家庭指责父母,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走出这种创伤,永远都会活在怨恨里,跟自己撕扯,跟父母对抗,直到父母离世再也无法弥补。
因为没有完美的父母,更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在分析感情婚姻问题时,会追溯当事人的原生家庭。从原生家庭去分析个人的依恋类型,人格类型,然后找到需要接纳和修复的部分,找到问题的突破点。
结果就是做了这么多年的咨询,我发现根本就不存在完美的父母,更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再优秀的人,事业再成功感情再美满,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脆弱和不堪。
我有一位来访者就是这样的人,她与丈夫感情和睦,自己开了一个小型咨询机构,生活中也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可是她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结,这个结就是她怎么也无法理解明明她比自己的哥哥优秀,比哥哥更孝顺父母亲人,可为什么父亲和奶奶还是不待见她?甚至因为她是女孩儿各种为难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只会叫她忍受。她虽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可这个心结总是让她痛苦,甚至让她情绪异常激动。尤其是母亲去世后,她的失眠更加严重了。
直到我带着她重新回顾她奶奶,她父亲,她母亲的历史时代,回顾当年时局的动荡,饥荒遍野的可怕。她才发现原来她的奶奶差点因为战争丧命,她的父亲5岁那年差点被饿死,她的母亲是逃荒到她出生的村庄的。
在过去的那个年代里,她的家人为了生存会舍弃健康,比如舍不得倒掉剩饭剩菜,舍不得扔掉坏了的苹果。更不懂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精神追求,光是活着就花光了所有力气。
他们会天然的认为男人可以为家庭创造财富,女人只负责生育。他们接受的教育和观念皆是如此,所以自然对自己的子女也照着复制这些经验。
而随着如今经济的腾飞科学的进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我们才开始真正地关注心理和精神层面,关注生存的质量高于生存的状态。才开始懂得什么是原生家庭,懂得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还包括了心理。
所以说到底,也不过是因为我们幸运地享受到了社会发展带给我们的见识和机会,免去了求生的基本需求。
如果说我们在享受这样的见识和机会时,还要把自己的不幸归结到原生家庭上,还要去责怪抱怨父母害了我们,要为我们遇到的不幸负责,那是不是过于“双标”,过于“既要又要”呢?
一个家庭的几代人都有着自己的幸运和不幸,要真的追究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些已去世的人,又该找谁追究呢?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幸运归结于自己努力,把不幸归结于原生家庭的伤害,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永远也无法真正地接纳和理解自己,永远都活在“甩锅”和借口里。
当我把这些话告诉她,问她你从父母家人那里有没有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时,她回想了许久,是这样回复我的:
所以你看,原生家庭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创伤,但也会带来一些希望。而你之所以释怀不了,说到底是因为在也没有机会去弥补和表达。当你在埋怨父母的错误时,其实埋怨的是你自己的缺陷,埋怨的是你没办法接受这样一个不完整不完美的自己。
其实我们当今社会的每一个家庭,甚至包括现在的90后在组建家庭养育小孩后,也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父母,也很难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
因为大家都是第一次当父母,第一次当子女,任何家庭都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只要是正常的人格,有相对稳定的情绪,那么这个家庭就是正常而健康的。就像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秦说:“理想的家庭不是不产生问题的家庭,而是产生了问题能够积极解决问题的家庭。”
至于那些不正常的家庭,多半是父母或亲人间有一些不健康的人格障碍,比如酗酒、暴力、吸毒、赌博等等。对于这种不正常的原生家庭,我的建议是尽快远离,并且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去做心理疗愈,去治愈自己。先治愈了自己,你才能在未来去创造一个正常的原生家庭,减少创伤的传递。
所以治愈自己,不应该靠怨怼原生家庭来完成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是心理学的发展和不断深入,才让我们学会了“原生家庭”这个词。才让我们懂得了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才让我们学会了从原生家庭里,去挖掘自己不幸的原因。
但在我们曾经的文化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关于心理与人格的分析,更不可能去从童年经历中寻找根源。
很多人喜欢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按照大家对原生家庭的批评,我们的父母本身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只是他们连自己是受害者都不知道,更不可能知道他们自己的父母,甚至祖父母给自己留下了那些创伤和问题。
与他们相比,处在新时代的我们,还有机会去治愈自己,岂不是幸运许多?
所以说无论你是否经历了原生家庭的创伤,都没必要去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也是受害者。你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接纳自己,找各种途径来治愈自己,不将曾经受过的伤害,复制传递给下一代。
总之,决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的,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们自己。
大多数的人都是带着对曾经的恨意生活,恨父母恨学校恨老师甚至恨自己,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位来访者。
恨的本质就是不接纳不认同,当你的生活被恨意左右,你就会越发焦虑和暴躁。充满了恨意的生活,也就没办法注入爱意,最后就只能不断地重复痛苦。
所以想要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我们就必须放下心中的恨意,放下对过去的执念。不要再去与父母的伤害纠缠,而忘记了改变和成长。
就像人本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
原生家庭给了我们生命初期的模样,但成长是需要靠我们自己去历练去完成的。不要拿上一辈的问题,当做拒绝成长的借口,因为原生家庭决定不了我们人生和生活的终点和结局。
打个比方,你也可以学着苏明玉,去改变自己,去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去获得成长,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总的来说,讨论原生家庭的意义不是揭开自己的伤疤,然后“吐口水”抱怨。而是通过这种讨论,来理解自己或他人行为背后的原因,找到创伤的源头。然后试着去规避这种伤害,避免重复轮回。你只有在不断地深挖彼此的过去,才能不断地去理解和接纳彼此的现在。
我希望大家带着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原生家庭与性格的关系,不要过度地放大创伤,什么都归类到原生家庭;也不要去忽视原生家庭的伤害,必要的时候,可以寻找帮助。当然我也愿意来帮你理清你和你的原生家庭的关系,去发现你不曾看到的内心受伤的小孩,去获得爱自己的能力,找到好好生活的力量。
心理测试:测试你分手后复合的概率
分手后你是否想过两个人还有多大的可能会复合?这套测试题帮你测试分手后复合的概率有多大,一起来试试吧
1、 现在你的手机里是否还存着前任的联系方式?
是 5分
否,全部删除了 0分
2、你们分手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原因,家里不同意 1分
异地恋,没有未来 2分
TA认为我脾气很差,我们性格不合适 3分
有第三者介入我们的感情 0分
我们吵架之后谁也不愿意低头,一怒之下分手 5分
我觉得TA脾气很不好,总是抱怨,被TA甩掉 6分
3、 以下四种说法,如果非要选一个你最认同的,你会选哪一个
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就应该爱TA 的全部,无论优点还是缺点,否则就称不上是真爱,顶多是喜欢 2分
感情虽说是你情我愿,但是事在人为,对方的爱也是可以把控的,只要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爱情就能被引导 4分
强扭的瓜不甜,如果TA不想复合,我尊重TA的想法 1分
感情世界永远不可能是平等的,想复合的那个人必然要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6分
4、在表达一件事情上,你更看重
说话表述的精确程度 2分
说话给对方感受到的强烈印象 1分
说出的话周围的人是否感到舒服 6分
说出的话所能达到的最终目标 4分
5、你认为自己的情感上的基本特点
情绪化严重,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0分
自抑能力强,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情绪起伏大,一旦挫伤很难平复 2分
一切都是浮云,天生不容易动怒,朋友都夸赞的好脾气 6分
感情不拖泥带水,较为直接,只是一旦不稳定,容易激动和发怒 3分
6、 曾经挽回过前任吗?
挽回过,但是被拒绝了,没有再继续挽回 4分
没有,不知道对方心里怎么想的,不敢开口 2分
挽回过好几次,对方很排斥,拉黑,不希望再见到我 0分
试探着开过口,但是对方认为我们不合适,希望我找到幸福 6分
完整版测试题及答案可私信获取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咨询师,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评论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