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当新冠病毒在这个世界被发现以后,就注定是个改变世界格局最明显的分水岭,有责任有担当的国家,人民幸福感将不断上升,无担当无责任的国家,其人民幸福感将不断下降,这就是国际大势。中国政府在这张考卷上答出了优异的成绩,中国人民为了打赢这场战役付出的努力让人感叹,医护人员的崇高品德让世人折服。因此在2020年5月疫情形势肖好时,我把老子的这本人文环境巨著注解出来,以方便平时观阅。
“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延伸出很多灿烂文化,其中最常见的是汉字、人文(思想)、天文(天数)、地理(环境)、养生(医疗)等。大约在两千五百年前,中国有个被后人称之为老子的人,写了一篇后人叫它“道德经”的伟大著作,它是中华文化人文环境的最高境界。全篇分两大部分,前部分为一到三十九章,是修德修身篇,主要讲述个体行为,一个人做到前部分即可成仙,非正职领导或非身居高位者只需专研践行前部分。后部分为修道治国篇,主要讲述国家、区域或首长的行为,是专供路线谋划者研读,一个人能做好后部分即能做神。老子能在两千多年前用简朴的语言,直白的词语诠释了大自然的形成,人类的定位,个体的行为,国家的政策,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实属古代圣贤。此经是老子认知宇宙自然,总结古代社会,推理未来社会中的国家、群体、个体、性别应该象大自然运行一样前行。老子是个把中华文化精髓归纳总结的人,书中体现他的愿望是所有中华人民都有德的品质,有能力者都走上道的层次,从他著书的时间和环境看,他又想逃避庸俗者的攻击。如果我们能理解它,结合到自身工作生活中去将得到很多益处,智慧而积极人格的人熟悉它会活着轻松,工作会做得得顺畅,荣誉会接踵而至。经书理论中,老子把大自然与人类的各种行为分为五个层次,从高到低是:道、德、仁、义、礼。读懂道德经就能理解为什么损人利己、祸国殃民的人被称为离经叛道之徒了。
学习道德经预先理解的一些问题
1、道。是上是天,是所谓天数,想事者。道的层次最高,讲大局,有超前意识,有前瞻眼光。特点是:付出的、做路线指导性、开放型。道本身强大但表现低调,难以观察。经书中主要指正确的路线方向、行为做法,走在它上面有生气,有升华,能长久,但别人很少看到他做了什么。轨道是道,地球就因为走对轨道才有万物的生长,他只提供路线不做其它所以叫“无为”。制定路线的人、一把手官员是道,社会管理人员为道。男子是道,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布下对的“道”,新的生命就此诞生了。
2、德。是下是地,是所谓地理,干事者。德的层次为次,能分清界限,有不怕牺牲的勇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特点是:生产的、收纳的、做实体创收性、封闭型。德十分伟大但表现谦虚,容易触摸。主要表现为实物养育,它包容天下,畜养万物,奉献担当,但它并不向万物索取什么。地球(道生一)是德,它在正确的路线上运行,行为正确,产生了白天和黑夜(阴阳,一生二),有了白天与黑夜才有万物的产生(二生三)。她因为畜养万物而做很多,所以称母亲,也比喻为“牝”。实施路线的人、副职官员是德,企事业人员为德。女人是德,一旦受对的“道”,就十月怀胎,育养生命,且无怨无悔。从事德的人要有坚强的忍耐性,有包容思想。世间万物基本照这种“道”与“德”的模式运行。
3、仁。仁即是人,做事具体,动手者。居中间层次,是所有人曾经的位置,执行路线的群体,是国家安定繁荣的基础。是占量最多的全体人民,普通民众,首先有了这个群体才有思想行为上升而脱颖而出到“道德”层次的群体,或产生思想行为下降而堕落为“义礼”的部分人。直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场景面前这个层次是有变化的,它主要用以某一行为的对照,而非只用某一层次描述某人一生。比如某人是家长,其位置为“道”,但辛勤耕种养家层次是“德”,平时就是个喜怒哀乐的正常人属“仁”,最喜欢打抱不平,不论何时何地见有人被欺负都挺身而出大闹一番,此时此举为“义”,后经常被人怼得无地自容,又到处去说别人坏话,找机会暗算他人,其行为是“礼”。
4、义。好事者,冲动鲁莽,做事无界限。我们平时总是说要有“正义”,为什么是正义?因为义有正反面,所以层次并不高,但社会还是需要可取的那部份。义是怎么表现的?比如一个人听说自己朋友被他人殴打,不管原由就操棍打回去,但他朋友有可能是调戏妇女或是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才被打的。见路不平,拨刀相助不都是正义的,因为你眼睛看到往往是表面的,你一出手就打破了公平,把事情推向复杂化,害人害已。
5、礼。多事者,极端阴暗之人。礼的意思是我向你点头,你必须给我哈腰。礼与社有点相关,社是公共拥有的地方,比如“公社”,村庙、土地庙“神社”。礼是众人祭祀的鬼,符合他要求就满意,给他好处就高兴,否则就害人的鬼。做事自我、斤斤计较,礼的层次最低,离道最远,也是最为可恶,一无是处的行为。一味讲礼的人无道德情操,无原则底线,他们却时刻把自己当成道德典范,仁义之人。比如现在,为什么一个区域本来几个城管员工能做好的事情却用几十个也难以做好,就是因为有他们的力量作用,这种人越多越是社会的悲哀。这种人群多是家境殷实之人,闲而无事之辈。
6、道德经原意千古不变,变的是解释它的人。中华文化之所以从不断层从不消亡,正是因为文字与词意相对固定的关系,古代虽然因语言词汇匮乏造成文章语句简练,但它涵意并不超出当时社会人类生活认知的界限,把它讲成秘文、天书等高深莫测,以只有自己认识或连自己都不理解,他人更不会懂的样子去过渡解读对自己和别人与社会均无丝毫帮助。那些只要通俗明白的东西都看成非的、伪的去排斥,肯定不是智者所为。
7、正确对待。经书理论内容虽然庞杂,但它所有理论最终都回归人类行为规范,为人类论证论述国家路线个人行为的重要性。凡事难分对错,时代不同、对象不同取道往往各异,有人笑它无为,有人说它愚民,有人对老子对道德经的各种怀疑,这就是每个人的“道”即是路线做法,智者对他们无须理会,我认为有精力去杠这些不如对照自己做到了经书中的那条?人品象水了没有,生活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工作能否做到宠辱若惊。积极向上的奉献、责任、担当永远是中华民族前进的主轴。
8、提高认识。道德经主要是用来践行而不是用来观赏,把它捧为圣贤之书一点不为过,因为有道德的人才会读懂它,才能践行它。原因不是文章的难懂难行,也不是文化程度的高低,而是人性的关系,经书讲究原则、层次和定位,弘扬奉献、责任、担当,乃至服务天下。身上没有这些替质的人怎么会理解呢,即使理解也因自身没有恒心而难以做到,或者有心去做往往受家人制约失去坚持而只能作罢。而能理解能做到的人那个不气场上扬,得道成“仙”呢!
9、适合研习的年龄。每一种读物都有它适用的人群,比如“三字经”很适合刚入学的小学生,因为三字经不但能开智,还能让他们学到丰富多彩的内容而感到学习的乐趣。“易经”则适合初中生研习,因为读它能让学生知道人生定位,做事原则,能承受坎坷,学会包容,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而“道德经”讲究事前选择行为方向,事后总结反思,踩准路线,扶正三观,一生行为作优做良,最适合高中人群的研习,高中生是准备进入成人社会的一站,对性别有了一定的理解,而这个正是学习道德经所需要的。
10、天道公平。太极有阴阳,正是人前道路千万条,谁平日怒怼百人,那么就有百人怼你,谁做事情不择手段,别人对你就不择手段。谁选择走阳光积极进取之路,他就有可能成为山上(高处)俯视众生的“仙”,如果他是得道之人,虽身居高位却又把自己仿佛置于低谷之中,表现出虚心、低调的性格。谁选择阴暗消极退缩之路,那么他们恐怕连身处谷底仰望他人的“俗”人都做不到,如果他是无道之人,虽身处谷底却表现出自负、张扬作风。每个人本质不一样,对待事物也不同,走的道路便不一样,其人生结局也大相径庭,在此我希望每个与老子有缘的人个个真正得道成“神仙”。
11、此书“道德经”原文和一些插图来自网络,感谢发至网络的贤达!81章内容中每章分原文、注、解三部份,原文文字不变,“注”用现代语言将原文口语化,“解”用现代语言解释老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口语已经表达清楚则只作点评。本人水平有限,如果有错别字请原谅,如果注解不符合你看法,说明你理解能力更强,水平更高,请不要计较,谢谢!
道德理论图例及概念说明:
图片说明:此图片是易经阴阳图的简单译版,是印证道德经理论行为层次的依据,直观万物相对变化的形象。不同的是,阴阳“地球”图把太阳和月亮植入图中,把昼夜描绘成顺时针行走状态,把自然画动,把地球画活,是分析所有问题的钥匙,但不理解易理的人就感觉很抽象。下
图为易经阴阳图:
以下讲明图例的几种概念:
1、事物两极分化。可以对照第二章描述。
2、东西方行为差异。人类从原始进化过程中,东西方演化出两种不同的行事方式,东方光明、开放、和平、与人为善,对内严格对外宽容“外圆内方”,希望别人好,真诚,奉献、温和明达、往正道上提升。西方阴暗、收缩、好战、与人为敌,对内宽容对外苛刻、恨不得别人衰,伪善、贪婪、偏执极端、往礼下坠落。西方的高官最近也做过类似的表态,得以证实。
3、人群比例。任何国家、群体都有图中表现的现象,即总是有一部份人积极向上,有一部份人消极懈怠,但比例合理社会是正常的,如果比例失常,那么社会将趋向复杂乃至动乱。
4、传统界层描述。中华文化中有天“神”、地“鬼”、“人”三界之说。还有两种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人,他们就是仙和妖,老子把他们巧妙的安排到了人类社会层次中,以中华文化传统原意描述如下:
(1)神,神通广大。天上的,虚幻的,超力量的,可看穿世界的,能主宰一方的,给天下万物好处的,对民生有过关键作用的。
(2)仙,飘逸逍遥。还是人,但水平很高,能力比普通人大,眼光比别人远,常帮助别人,救灾救难的,民间威望很高。
(3)人,基层百姓。普通人民,守法公民,安居乐业,善不及仙,恶未达妖之众。
(4)妖,妖魔鬼怪。还是肉身,能力超强,行事冲动,思想偏暗,时常害人,让人惧怕,有时也指凶恶动物。
(5)鬼,阴谋鬼计。地下的,阴暗的,虚无的,小气计较的,极端偏执的,祸国殃民的,给人以灾难的,让民众恐怖的。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路线方向是可以用来讨论的,它不是停止不前的。这东西可以命名,它做法不是固定不变的。还没命名,那是事物的开端;有了名称,那是事物的母体。因此恒定没有变化的主体,可以观察它内在的细微;永恒变化的客因观察它的外在规律。“恒无欲”和“恒有欲”虽然同出一个主体,但名称各异,可道理是一样的。其深邃而玄妙,是打开路线方向、思想行为所有理论的大门。
解:1、道。地球的道是轨道;国家的道是路线、方针、政策;个人的道是人生轨迹、思想行为、语言做法,也可以统称为“道路”,道路是可以用来讨论调研的。道一般是空虚的,有主体才有道,有地球才有地球轨道,有国家才有路线、方针、政策,有动物才有道路,有个体才有他的思想行为。其主体运作过程中方向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喜欢奉献,那么他会往社会管理的方向去努力,这样的人担当力量很大,责任心很强。如果他喜欢获取,那么他会往做实业的方向去发展,那么他会很努力,也将给社会繁荣带来很大的益处。两条道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会因为内外因素而不断变化。
2、名。那么有了主体就会有名称,而且这个名称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面前也有所不同,十年前的“贡柑”十年后又变成“皇帝柑”。当葡萄从美国运到中国,它就叫“提子”了。它名称已变但主体并没有变化。一件事物的开始还是简单甚至虚无的,然后命名,再去实施他的后续过程。所以说恒定不变的主体要看他内在的本质,不断变化的是客因,可以观察他不断变化的规律。比如地球,内在是相对固定的,但它表面不断的变化,有人为变化有自然变化,有些是有规律变化,有些是无规律的变化。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个项目往往先命名,有了名称符号后才用这个名称符号“天数”去研究发展,主体就是恒定的这个人这个项目相对固定,但他后续与外在的行动路线、业务则是不断的变化。又比如,一个刚入职的员工,从读书到考试再到考核这一路来还是“无名”属于孕肓时段,都是为“有名”而准备,当单位名册上有了你的名字,就是出生(有名)了,你在这个单位的职位历程就能发展。物体正是有这两者结合才体现出他的生与活,从此就有深邃和玄妙,道的大门由此打开。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注:所有人都知道美丽之所以好看,因为有丑陋作对比;都知道善良的好,那是有他凶恶来对照;有和无之相生;难跟易之相成;长与短的相刑;高低之陪衬;音声之区别;先后之顺序,这样的平衡是固定道理。所以聪明人不做无意义的事,不讲不该说的话,事情一旦做下去就无法回到原点了,做了的并不到处宣扬,做好的并不把它当成功劳吹嘘。他们没有放在心上,所以不会计较什么得失。
解:凡事凡物都有它的正反两面,当东方白天时,西方时值黑夜。有好就有坏,有长就有短,有内就有外,人的头脑思维有内有外,也叫私与公,内为自己,家人,私人圈子,外为他人、大众、国家、大自然,也叫对立面。如果一个人只想自己不想他人,他的头脑就浪费了一半,那他后半生有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绝对为公就没了自己,没了自己何谈为公。所以一个人正确做法是,凡事各取一半,一天中一半为家一半为国,创收中一半自己一半集体,和平时安逸,战争时冲锋。这样的平衡理论是固定不变的,正因为有对立面我们才能去区分,去选择,去取舍,一个人做事对错正是基于此理论。本章认为,面对事情要选择做有社会意义的、低调的、非利我性的去做,那样你就能不知不觉中积取正能量,受到别人的尊敬,获取更多的荣誉。
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注:不过分崇尚功名,大家就不会去争夺;不过分看重贵重稀有的东西,人们就不会去偷窃;不出现让别人有获得的欲望,人民就不会捣乱。要是聪明人的做法,不用给他太多的想法,但要让他丰衣足食,不用给他太高的志向,但要让他强身健体,长期使百姓少一些见识,大的欲望也就没有了。使他们知道有些事不敢做、不能做而已,则没有不安定的。
解:这是一个社会风气问题,做为普通一员,没必要凡事必争。功名是能力、担当加机遇的产物,不是人人轻易获取的东西。玉不过石头一块,是人为炒成天物才让人想去拥有。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养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得到幸福。国家层次为“道”,只要路线是让人们在公平、严格的法律框架下,有自由空间、有竟争机制、有多劳多得的政策,好处以正确方法去获取。少有仇官仇富仇先进的事,那么社会内部就安定,外部也无人敢轻易窥伺。人有三怕,怕天、怕地、怕人,他如果有此认识会顺遂命长;如果他天不怕地不怕则行事莽撞,将少有平安。
第四章[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注:大道向前,一路过去并不平坦。深远啊!就像万物的开始。要磨去尖锐的部份,解开纷乱的头绪,过滤强亮的光线,让它与尘土一样平淡无奇。精湛啊!好像没有但它又确实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好像比天帝还要早。
解:世界形势、国家路线、社会发展、个人道路行为一直向前不会停止。过程也会坎坷不平,需要人们不断修善,随时调整。这是个深远的问题,方案未实施就要考虑到过程与结果,过程中不断修正,这样的过程很多连痕迹都没人看到,难道说它没有吗?所以说这个“道”在地球没有生物之前就已经存在。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天地不会仁慈,把万物像喂牛马的草把和家狗一样对待;圣人也不会仁爱,把百姓看成喂牛马的草把和家狗一样对待。天跟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皮风箱吗?虽然里面空旷但并没有崩塌下来,你上下越踩它就越有风有气吹出。你话太多内涵也就没有了,不如守在中间安身立命。
解:所谓“仁”就是人类个体的定位,他要生活在天地之间,承接阴阳,面对众人;有原则、有包容、有慈爱。但是天地不会用这样的“仁”对谁特别关照,阳光普照,雨露均沾。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也是面对公共利益的,天地的行为我们无法改变,国家的方针政策我们必须服从。天塌不下来,正确做法是少问国家给你做了什么,多问你自己为国家做了什么。先改变自己,在公平的环境中去顾全大局,顺势而为,少去埋怨,多做实事,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章也是很好的解释出了一个空间概念。
第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牝:最初指母牛外阴,后泛指雌性生殖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注:只要养活我们的神灵还在,就叫衣食父母。而母体的大门就是天地的跟本。软绵绵啊!只要她还存在啊!就有享不完的物质。
解:谷神即是五谷之神,只要粮食有收获人类就有希望,大自然就是完好的,没有破坏的大自然就能延延不断的向人类供给生活物质,古人把这种现象比喻成能生出新生命的“牝”一点都不夸张。
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天为什么能长生,地为什么能久活?天地之所以能如此的长久,是因为它自己不再生长,所以能长存。要是有担当的人会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而为群众挺身而出,不顾自己的损失却更多的得到自己所需的。难道这不是他的无私吗?所以最后能成就他自己的成功。
解:天能长久是因为他给万物生命而不思回报,地能长久是因为她给万物生长而不求索取。现实社会不是这样吗?中国几千年来有几个身居高位之人不是一心为民,有几个自私自利的人能够长久?
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最好的做法就像水一样。他做法就是给万物好处而不争抢功劳,愿意到别人讨厌到的地方去,所以它接近道的层次了。它所在,有用的地方;所想,超前而深远;所给,是真情实意;所说,好言而有信;所做,利于天下苍生;所事,身体力行;所行,正合时宜;他不与世相争,所以他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解:上就是高,是最、善即是好。水它是怎么做的?滋养万物没有争抢过功劳,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从不讲条件,当时代遭遇困难时,那些逆行者和参加解决困难的人员便是有水一样的品德。水虽然做得很好,层次也只能算在“德”层次之中,原因是他们还在道的指导下工作,但他们已经接近道的层次了,他们人生是升华的,离能决定事情的位置已经不远。
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注:手棒太满,不如适可而止;手揣利器,不可能就保证自己安全。满屋的宝贝,是守不住的;得富受贵而骄傲的人,自己会留下祸端。功成而身退,才符合道的规律。
解:贪与贫何等相似,当一个成功人士不懂节制,他下一步就是贫,当一个成功人士不懂退让,那么灾难就在身后。内心自满,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人所有的成就往往是别人的功劳,所有的灾难往往是自己不端的行为造成。不信你近看周围,远观万里,横比当代,竖阅千秋,无不对上此理。
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躯壳和精神合为一体,能分离吗?轻柔的呼吸就能变成婴儿吗?清理打扫赃物,就没有污点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什么都不做吗?天门关闭,能算是女性吗?听过讲过学过用过,能说什么都不知道?生产饲养禽畜,却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而说不拥有它,禽畜长大了不宰吃食用,这叫做虚伪。
解:每样东西都有他内外关联的物象和严格的定位。一个活人是由躯壳和灵魂组成,当躯体没有了灵魂,他就是一具死尸。一个人的本质可以改变但行为难以伪装,一旦做过恶行,痕迹就无法消除。一个爱国爱民的领导人不但体现在口头上,还要体现在行动中。男子有知难而上的担当,女人有繁衍后代的责任,一个不想生孩子的女人哪里象是女性呢?自己熟悉的东西却说不知道,本人的东西却说不是自己的,这种做法叫虚伪。作为个人,上级给的荣誉不要推脱,下面给的赞扬不能否定,心口相应,实事求是才是最好的做法。
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三十支木条撑起一个车轮,当没有它,没有车子可用。用陶土做成的器皿,当没有它,就没有器皿可用。挖门凿窗做成窑洞,当没有它,就没有房屋可用。所以有了的正好利用,如果还没有则需要创造发明来用。
解:不做车轮就没有车子用,不和土烧陶就没有陶器用,不挖门凿窗就没有居室用。物质和荣誉不是等来的,守株待免、一劳永逸都是欺骗自己的行为。只有目标明确,要思考要创造,要规划要行动,剩下的就留给时间和机遇,只有不断的努力才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第十二章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五彩缤纷的色彩令人眩目;宏大的音乐场面让人耳朵发聋;各种美味使人欲摆不能;围攻猎物,弄得人心狂燥;看到稀有的物品,会令人心怀不轨;要是聪明人会多做吃饱(实)的事少做过眼(虚)的事,所以要放弃一部分取用一部分。
解:五彩缤纷,歌声嘹绕,山珍海味,赌博围猎,奇珍异宝,这些场景令人神往,精神振奋。要是聪明人,只需吃饱一日三餐,不会去为这些虚幻的东西而不择手段。每个人对物质的承载力不同,如果太过追求享受,时刻欲求不满,那么就会吃“过头粮”他必定中道衰落,甚至危及生命。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得到荣誉和受到处罚都要惶恐,最难能可贵的是能把错误自己来承担。什么叫宠辱若惊呢?荣誉为次要,主要是得到了荣誉一定先想到为什么会得到它,还有什么没有做到,怎么做才能做得更好,以后须要注意什么。失去荣誉受到处罚一样惶恐同样反思,就叫宠辱若惊。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我之所以有大的过错,因为我有身份有地位,要是我没有身份没有地位,会有什么过错?因此最好把自己担当天下,才可以让天下人有所寄托。常常以身作则为别人,那么天下人也就把你做依托。
解:宠即是荣,荣辱不惊是时人追捧的境界,但其层次并不高,何谓荣辱不惊?得到褒扬和受到批评都不当回事,看似内心强大,看似心态平和,但是这个心态只停留在平庸的“仁”字层次上,因为你不惊说明自己认可当前的位置,无需总结,不想上进。而道德经追求的是荣辱若惊,何谓荣辱若惊?得到褒扬受到批评都要总结,都要反思,以获取更大的正能量,时刻把自己往高层次去推。什么是贵大患若身呢?要正视自己的过失,而过失影响面与身份相关,同一句话,同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一个人的身上,其影响程度不一样。一个平民百姓犯一个错误决策影响的是他自己或家人。如果下层主要官员犯同样一个错误决策,受影响的是一镇一县。如果中层主要官员犯同样一个错误,那么受影响的将是一市一省,所以一个人的位置越高责任就越重,行为越要谨慎。错误既出怎么办?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责任你承担了,说明你认识了错误,以后加以改正,少犯错误,那么上面相信你,百姓原谅你。如果一味的推脱责任,说明你无担当,不思悔改,还有谁给你机会呢?下面的人怎么还把你做依靠?
因此得到褒扬要感谢褒扬你的人,是他肯定你的成绩,让你知道自己做法的对错。受到批评也要感谢批评你的人,是他让你认识自己的错误行为,避免你继续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做不到这一点,谁的能力越强,他的灾难越重。重复一句话:宠辱若惊,凡事都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