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周劼
落户武汉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正式启用,系统正在为首批2225家电企办理开户手续,将于6月底正式运行。
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富余的卖,不足的买,放在市场上公开交易,以达到控制污染物总量的目的,就是碳交易。碳交易的本质是以市场机制来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就是说,企业节能环保做得好,多余的碳排放权在市场上变现,是能得到市场激励的;做得不好,就得在市场上付出相应的成本,倒逼其节能减排。
有交易当然就有交易量。据统计,2020年,中国试点碳市场成交量为7525万吨,成交额达21.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年平均成交价格为28.6元/吨,较上一年上涨25%。增长虽快,但20亿级别(我国碳交易八个试点,10年来的总交易量为4.55亿吨,成交金额累计105.5亿元)和我国动辄百亿的年度碳排放量相比,有些不相匹配,说明它还是一个新兴的初级市场。再拿与我国经济体量相似的欧盟碳交易相比,2020年欧盟碳交易量总计近110亿吨,年度均价约24欧元。量是我们的百余倍,价是我们六七倍。差距其实就是潜力,和欧盟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相比,我国的碳交易规模最起码还有百倍增长的潜力。
“中碳登”落户武汉,不仅意味着对湖北省10年来碳交易市场建设成绩的肯定,也意味着全国碳资产主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具备了开户、发放配额和履约等功能的软硬件条件,更意味着开启了建设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掀开构建多层次绿色金融产业链的大幕。
特别是在我国庄严承诺“力争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迅速推进是必然之举。尤其是碳中和,专家形容说,碳市场可谓碳中和的标配,是牵引中国实现碳中和愿景的“穿云箭”。碳交易背后的“污染者付费”原则,以市场的力量对企业参与、增加和完成减排发生了清晰的引导作用,一箭穿污染治理之源,一箭中绿色发展之靶,这种力量无疑构成了碳中和的最深厚基础。
正因为有这些利好,专家说,武汉市完全可以凭借“中碳登”落户的先发优势,进而以市场、金融和技术“三引擎”驱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抓住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两个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机遇期。
美好的愿景已经绘就,碳文章的开题已经落笔。怎样利用好先发优势?怎样将新兴市场变成成熟的市场?怎样将潜力变为实力?怎样将机遇化作实利?都是这篇绿色大文章中间起承转合要思考、落实的事情。
【编辑:丁翾】
举报/反馈

长江日报

8999万获赞 100.4万粉丝
长江日报·影响有影响的人
武汉长江日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