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当地时间3月18日至19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中美双方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均同意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对话合作,双方将建立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工作组。
与此同时,3月23日举行的第五届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与美国担任同一职务的前国务卿约翰·克里共同出席了这一线上会议。
↑解振华在会上表示,欢迎美国重返《巴黎协定》,期待美国迎头赶上并发挥领导力 图据生态环境部网站
在一些问题面临分歧的背景下,中美双方为何在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的问题上率先达成共识?这是否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新能源革命正在拉开帷幕?最近频频出现在媒体上的科技企业“造车”的新闻跟我国政府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是否存在关联性?
针对这些问题,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日本华侨能源环保专家、立命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国际3E研究院院长周玮生教授。
应对气候变化,中美双方既有责任也有能力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是拜登上台之后新设的一个职位,直接向总统汇报工作。首任特使由前国务卿约翰·克里担任。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月25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中央批准,解振华同志担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中美双方此举被认为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美双方都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
在安克雷奇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中美双方为何在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对话合作的问题上率先达成共识?对此,长期研究国际气候变化合作问题的周玮生教授分析认为:“碳排放问题跟全球每个国家都密切相关,是大家都必须应对的当务之急和长远目标。中国是全球现在最大的碳排放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是全球现在累积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经济体。双方既有责任,又有一定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气候行动部长级会议由中国与欧盟、加拿大于2017年共同发起 图据生态环境部网站
在周玮生看来,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世界性的危机面前,中美是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气候共同体,无论是本国利益还是全球利益,两国都必须合作。他解释说:“在气候合作框架里美国现在也是第一责任者,它的累积总量是世界第一,人均排放总量也比中国多得多。两百多年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排放的二氧化碳到现在都没有消失,还是大气当中的温室效应气体。美国必须负这个责任。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现在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28%,在如何减少碳排放量这个当务之急上,中美存在合作的基础。”
↑克里称美国“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路透社报道截图
在谈到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前景时,周玮生表示:“在双方都表明了态度的前提下,两国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开展合作,需要进一步的协商。美国的党派之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民主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比较积极,一到共和党上台美国就消极了。在1997年COP3制定《京都议定书》的时候,美国是民主党执政,美国签字了。但后来共和党执政后又成为了头一个退出的国家。《巴黎协定》也是这样。奥巴马政府的时候,美国加入了《巴黎协定》。一到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就宣布退出。现在拜登一上台,美国又马上加入了《巴黎协定》。”美国因为执政党交替这一国内原因而放弃作为国家向世界发出的国际承诺。
目标“零排放”,中国如何实现碳中和?
据新华社报道,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提到:“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碳达峰”指的是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指的是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2060年碳中和”路线图 新华社报道截图
在谈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这一目标时,周玮生表示:“我们现在60%左右的一次能源主要来自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0%左右来自煤炭。在合适的煤炭替代源还没有找到之前,我们拿什么去替代煤炭作为基础能源,基础负载电源的燃料?这牵涉到能源环境安全,社会经济发展,事关国家根本利益和未来,必须从短期长期,国内全球,社会经济技术系统全方位综合考虑。”
在今后40年里,中国如何实现目标为零的碳中和目标?周玮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表示:“首先要强化节能技术,减少能源消耗量。目前,中国每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3倍以上,还有相当的节能潜力,尤其是系统节能潜力。要把节能机制与减排机制从制度和利益分配上来设计与推进。其次,要改善产业机构。高消耗能的产业越多,每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就越大,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也就越来越多。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虚拟经济)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数字经济既是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也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另外,周玮生还建议:“不要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而是在一定经济总量之下改善社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经济增量是二氧化碳增加的最大原因。”
助力碳中和: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相对容易
最近两年,中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制造新能源汽车的热潮。以阿里、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陆陆续续以不同的形式投入到新一轮的造车浪潮之中。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也在3月30日的春季新品发布会上宣布,将亲自操刀成立全资智能电动汽车子公司,未来十年将投资100亿美元。
↑近日,小米宣布造车的消息引发热议 图据网络
国内大型企业纷纷宣布自己的“造车计划”,跟碳中和政策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周玮生表示:“在媒体报道碳中和相关话题之前,新能源汽车早已成为了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但最早是从能源安全和减少城市公害这个角度出发的。主要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出来之后,更是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要实现碳中和目标,会比较早地禁止使用燃油车。因为现有的煤炭能源很难被替代,但新能源汽车就比较容易替代燃油车。”
据报道,从2016年开始,陆续有8个欧洲国家提出了燃油车的禁售声明。当时这个仍处在一个意向阶段,直到2020年开始有了实质性变化。部分国家陆续通过议案、国家计划文件、交通部门战略规划等形式表达。
今年1月28日,日本首相菅义伟在第204届例行国会上表明:“到2035年,(日本)销售的新车100%将为电动化车辆。”周玮生介绍说:“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企业具有战略前瞻性。丰田汽车氢能技术的专利占全世界的50%以上。”
氢能源前景广阔:煤制氢是煤炭清洁利用重要方向
另外,周玮生表示,从理论和数量及价格来说,光伏风力等新能源都可以代替煤炭。但是新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分布不均匀性等,再就是面临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从化石燃料的储存量、经济性以及其他技术的局限性来看,到2030年、2060年化石燃料至少在中国的能源结构里还会扮演相当的角色。要达成碳中和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对煤炭进行清洁化处理,制氢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021年3月18日,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图据视觉中国
据周玮生介绍,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氢气生产国,主要是从煤炭生产而来。煤炭变成氢气过程中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可以设法埋到地下去或者储存到海底。周玮生告诉记者:中国国内现在用二氧化碳来实现石油增产。石油抽了一段时间以后,石油层里面的产量也就减少了。把二氧化碳挤到地下石油层里面,就可以增加石油的产量。这在美国已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也算是一种把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去的办法。
另外,周玮生还建议把偏远地区的太阳光等新能源发的电用来电解水,制成氢气。液态氢气是可以输送的,就像石油一样。氢气是一种可以调和新能源和煤炭缺点的重要媒介,未来氢能源的前景可能比较广阔。
日本也一直在“绿色氢气能源”领域积极探索。据《日经新闻》报道, 2020年3月,日本福岛氢能研究场正式开张。这个项目由东芝、东北电力、日本新能源和工业技术发展组织(NEDO)合作开发,安装了10MW电解槽设备,通过20MW光伏阵列供电,并从电网接入了一路可再生能源电力作为备用电源。这套电解槽设备每小时最多可制100kg绿色氢气。
该项目是以试验为主要目的,为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提供经验、数据等,制出的氢气则将用于氢燃料公共汽车,而这些公共汽车原计划是用来服务于东京奥运会。
30年后,氢气会跟现在的石油一样重要?
1709年,一位名叫亚伯拉罕·达尔比的英国金属工匠发现了如何利用煤“提高炼铁效率”。煤炭工业助力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全面胜出。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西部发现了石油。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更迭,世界能源格局从煤炭时代转向为石油时代。石油工业助力美国成为了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每一次能源革命都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导致全球利益重新分配。如今,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因素的驱动下,各国相继提出净零排放的目标,加速了全球能源结构从石油时代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而人类文明也将从化石燃料文明转向可再生绿色能源文明。
↑沙特政府打造的绿色氢气加气站 图据《华尔街日报》
一旦各国达成碳中和的目标,对于传统的石油出口国家而言,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也许是看到了这个前所未有的危机,以石油经济为支柱的沙特阿拉伯在西北部的沙漠地带正在打造一个生态之城,所用的氢气能源由水产生,故命名为“绿色氢气”。
与此同时,沙特阿拉伯正在建造一座大约50亿美元,名为 Helios Green Fuels 的工厂,工厂完全由太阳能和风能驱动。2025年这座工厂完工之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氢气制造厂之一。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该工厂CE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30年后,氢气将会跟现在的石油一样重要。”
红星新闻记者 罗天
编辑 张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