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基本原理
一、Z理论简介
Z理论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提出来的。Z理论是西方管理理论中有别于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等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
由于威廉·大内兼备日、美两国文化,加之他对日、美两国的企业管理进行了长时期的比较研究,因而,他所概括的Z理论,在管理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必须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企业内部必须具有共同的意识和责任,而且要造就亲密和合作的人际关系。
二、Z理论的基本内容
1、终身雇佣制。即企业对职工的雇佣是长期的而不是临时的。职工一旦被雇佣,就不轻易解雇。这样,职工的职业有了保障,工作就有了稳定感,他们就会积极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
2、采取上情下达的经营管理方式,采用协议参与式的决策过程。
3、实行比较缓慢的评价和提升制度。
4、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制。
5、采用中等程度的专业化途径培训职工,既注意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又注意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职业训练。
6、实行含蓄的控制机制,注意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协调合作精神。
7、全面地关心职工,建立上下级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
8、对职工的考察应是长期而全面的,不仅要考察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而且要考察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等。
三、Z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方式特点
1、注重目标沟通
为了促进人与人,尤其是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必须使组织的目标与宗旨为全体组织成员理解和接受,同时齐心协力贯彻这一宗旨。
2、力求整体评价
在组织中提倡爱心和鼓励爱心,管理者对人的评价多从整体考虑,要使团体结构保持稳定化。
3、协调人际关系
注重研究人际关系的微妙性,完善沟通渠道,提倡相互谅解,实行慎重与缓慢的升迁制度。
四、对Z理论的简要评析
Z理论所依据的人性假设,相对而言,更符合于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更富于人情味与人道主义精神。在破除了“人身依附观念”的现代企业中,由“契约”关系所堆成的雇佣观念,还不足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生产、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实际需要的正是一种真正的、全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平等的合作关系。这正是Z理论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基本原理
1、系统优化原理:指人力资源系统经过组织、协调、运行、控制,使其整体功能获得最优绩效的理论。
2、弹性冗余原理:留有余地,保持弹性,不能超负荷带病运行。
3、利益相容原理:员工与企业是互相依存的,双胜双赢。
4、系统动力原理:通过一定的方式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包括物质动力(物质的奖罚)、精神动力(成就感与挫折感、危机意识)。
5、反馈控制原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一个反馈环,某一环节发生变化都会产生连锁性反应。
6、投资增值原理
投资增值原理是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使人力资源增值,而人力资源增值是指人力资源品位的提高和人力资源存量的增大。
人力资源投资的主要途径:营养保健投资、教育培训投资。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可能形成较高的劳动能力。有了教育投资,才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水平,从而使人力资源增值。
投资增值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就必须在营养保健及教育培训方面进行投资;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增加本国人力资源存量,都必须加强教育投资,完善社会医疗保健体系。
7、互补合力原理
合力是指若干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而对物体运动所产生的力。合力值的大小取决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作用点。各个分力的值越大、作用方向一致、作用点相同,则合力值就大;反之,就小。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从而使每个人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避免短处对工作的影响,这就叫做互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一个群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应该是密切配合的互补关系。互补产生的合力比之单个人的能力简单相加而形成的合力要大得多。
个体间互补的主要内容:
(1)特殊能力互补。
(2)能级互补,即能力等级的互补。
(3)年龄互补。
(4)气质互补。气质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它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学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胆汁质型、多血质型、粘液质型、抑郁质型。不同气质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组织成员如果在气质上也是互补的,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单位或组织的任务。
8、激励强化原理
人的行为来自其心理动机,而心理动机的形成又受到他的需求欲望的驱使。因此,通过针对人的不同需求欲望给予满足或限制,就可以影响其心理动机,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为激励。激励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强化指的是通过对员工的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欲望给予满足的允诺,来强化其为获得满足就必须努力工作的心理动机,从而达到充分发挥积极性,努力工作的结果。
9、动态适应原理
动态适应原理指的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要通过不断的调整才能求得相互适应;随着事业的发展,适应又会变为不适应,又要不断调整达到重新适应,这种不适应——适应——再不适应——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正是动态适应原理的体现。
10、个体差异原理
人力资源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包括两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即能力的特殊性不同;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为了在人力资源的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能级层次原理指的是:具有不同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级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个人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