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福毅/文
3月初,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我国10余年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抑郁检出率与10余年前相比保持平稳,但轻度抑郁的检出率略有升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不足,教师人员仍存在一定缺口。不少本应无忧无虑的青少年正在被焦虑、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折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因此引发公众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陶凯元、翟美卿及全国人大代表崔建梅均带来加强心理健康师资力量的建议。据公开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体系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12年,教育部曾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这是教育部对中小学心理教师数量做出的明确要求。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究竟如何?在现实背景下,又该如何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副主席刘正奎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根据相关调查,我国仅有19.16%的城市学校及2.64%的农村学校设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情况下,以应用为导向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或可缓解现实问题。
专业化师资团队建设不足
“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普遍薄弱,农村地区尤甚,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生成长的需求。另外,部分学校并未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使学校配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因缺乏专业心理知识及培训而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真正落到实处。”刘正奎说。
202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邓林园带领团队发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调查研究》。文章从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角度分别对当前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心理教师在“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 57. 4%) 和“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 53. 7% ) 两项都有超半数选择率,此外也有47%的班主任将“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视为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约因素。
北京市桥爱慈善基金会有一个公益项目叫做“心灵放映室”,其中一项核心服务内容是提供教师培训。2020年,桥爱基金会在甘肃灵台举办了一场教师培训会,约80名老师参与,其中仅有不到5位的专职心理健康老师。
桥爱基金会秘书长叶子在项目推行中观察到,极少中小学校具有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大部分学校为兼职教师,心理学专业基础差。其次,兼职心理健康老师流动性较大,且需要专门教学质量监督都是必须要关注到的问题。
谈及原因,刘正奎认为,除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设置不到位、硬件配套设施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之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并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证制度更加值得关注。
“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由于方式方法、教学内容的研究不系统,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体系。另外,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均没有明确规范,无法保证培训的质量。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素养不符合要求。”
“其次,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事业起步较晚,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不完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是缺乏对教师专业水平、专业学历、理论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我国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也因此存在人员缺乏的问题。”刘正奎说。
以应用为导向补短板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尤为关键。不过,面对当下心理健康教师人员明显缺乏、专业素养不高且需要一定培养周期的现实情况下,刘正奎认为,以应用层面为导向是可选择的方向。
具体而言,刘正奎说:“首先,可通过普适性的心理健康培训体系,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其次,定期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再次,推广使用适合非专业老师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使大部分教师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能力。”
同样,叶子在采访过程中也提到,要为老师们提供既涵盖教育部要求又通俗易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便于老师快速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背景知识与教学实务技巧,能够迅速上手并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另外,考虑到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统一的教学工具包,并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提供及时咨询的专家团队,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老师们的教学负担。
除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建设,中小学还可从哪些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
“学校应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的枢纽。”刘正奎说:“学校要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或其以他有效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达心理健康知识。此外,学校还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并引导家长协调教育,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理想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是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体系。”
责任编辑:方凤娇 主编: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