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简称“川”或“蜀”,省会是成都市,位于中国大陆西南腹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辖18个省辖市,3个自治州,17个县级市,108个县,4个自治县,54个市辖区。其中,就剑阁县来说,人口超60万,隶属四川省广元市,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结合部,位于四川省北部,广元市西南部,守剑门天险,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明珠”等美誉。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剑阁县可谓古代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
一
首先,剑阁县隶属于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地貌特点显著。地貌形态差异悬殊,海拔500米至700米的宽谷低山区占总面积的50.34%;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窄谷低山区占据 40.23%。地貌类型以低山区为主。平均海拔540米。剑阁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比较适宜,四季分明,大陆性季风明显。由于地理位置和多变地貌影响,垂直气候明显,小区域气候差异大,出现海拔高程不同,气候各异,高山顶和漕谷地气温相差大。气候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充分,但呈陡峭单峰型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常有“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形。剑阁县一般年平均气温约15.4℃,年均降水量1039.4毫米,境内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半年盛行偏南风,冬半年盛行偏北风。年无霜期约270天。秋冬两季多雾,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328.3小时。
二
就剑阁县的历史来说,春秋战国时(公元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辖地,东南小部分属巴国的疆域。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今四川省剑阁县一带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今广元市剑阁县一带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县、梓潼县、白水县、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地在今剑阁县汉阳镇境内。三国时期,汉德县(当德县更名)为蜀汉领地。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
三
对此,在笔者看来,剑阁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堪称古代兵家必争之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始州领普安县、永归县、黄安县、安寿县、武连县、胡原县(开皇七年更名为临津县)、阴平县(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7县。唐先天二年(713年)改始州为剑州,“取剑阁为名也”。至此,剑州之名始见于世。天宝元年(742年)改剑州为普安郡。乾元元年复名剑州,领普安县、黄安县(唐末更名普成县)、武连县、梓潼县、阴平县、临津县(迁治今白龙镇)、永归县、剑门县共8县。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县。
四
最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县、江油县(治今江油市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绵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到了1913年,将剑州改为剑阁县。1914年,剑阁县划属四川省嘉陵道。1928年,剑阁县直属于四川省。1985年5月,剑阁县由绵阳地区划属地级广元市。截至2018年底,剑阁县总面积达3204平方千米,下辖27个镇、2个乡,总人口约为64.83万。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剑阁县,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