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日历正式进入4月。如果把今年2月到4月连起来看,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28天、31天、30天,这是一年中唯一连续3个月出现不同天数的时段。为什么一年的365天没有平均分配在每个月呢?
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李孝辉告诉记者,古往今来世界上出现过无数种历法,但主要的参考不外乎地球自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和月亮绕地球公转3种周期。
“由于这3个周期之间不是整数倍关系,历法制定者协调这3种周期时采用的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历法。”李孝辉说。 阳历以公转周期确定一年长度,其后再确定月的长度,所以造成了阳历月份中有28天、29天、30天、31天4种情况,而且大月和小月出现的次序有些无序。但这口“锅”并不完全是天文学家的,反而要由古代的西方政治家来背。
公转与自转示意图 海报制作:刘潇
公元前45年,古罗马统治者凯撒采纳了古埃及天文学家对时间进行测量后的结果,确定一年为365.25天。据此,当时制定历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其分为两种长度:一是小于回归年的365日,称为平年,一是大于回归年的366日,称为闰年。这样四年一闰地执行下来,一年的平均长度等于365.25日。
接下来每个月具体的天数怎么分?本来的规则比较“简单”,凯撒的生日在7月,就把奇数月定为大月,每月31天,一共186天;除2月以外的偶数月则为小月,每月30天,一共150天;2月情况比较特殊,由于3月是罗马人传统新一年的开始,“岁末年终”的2月受到影响,闰年时为30天,平年时减掉一天。据此,一年的365天或366天就此分配完毕。
凯撒去世后,屋大维接续了统治。可他也想把自己出生的8月改成为大月,历法的制定者只能迫于压力,把8月改为大月,又把其后的偶数月一并改成大月、奇数月则相应变成小月。这样多出来的一天从哪里来?自然还得从“倒霉”的2月中抽取。
如此一来,每年的大月为1、3、5、7、8、10、12月共217天,小月为4、6、9、11月共120天,2月为平年28天、闰年29天。由于屋大维加冕了“奥古斯都”的头衔,这样的历法被后世称为奥古斯都历。
经过两位历史名人“随心所欲”的一顿操作,才有了目前天数既不平均又不一致的12个月。李孝辉表示,虽说奥古斯都历搞乱了大小月次序,但协调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用起来还算方便。
“直到1500多年后,人们对年的长度观测更加精确,调整了闰年的设置规则,奥古斯都历才被更加先进的格里高利历所取代。但每个月的天数依旧沿用了下来。”他说。(记者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