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引资预示着新一轮国进民退吗?
文/朱恒源
发于2021.3.29总第989期《中国新闻周刊》
苏宁易购引入深圳国资引发业界关注,由此联想到近期神州优车引入战投、恒大转让广汇集团股权,交易对手都是国有资本,一些观察者担心,是不是会出现新一轮国进民退?会不会对民营资本经营空间造成挤压?
苏宁曾是传统零售行业的佼佼者,但由于前期扩张过快,资金原本就是紧平衡,恰逢去杠杆的宏观环境叠加疫情冲击,现金流出现很大缺口,一番辗转腾挪后,只好出售股权来换取资金续命。
选择深圳国资或是苏宁反复权衡的结果,毕竟接受国有投资机构有利于给企业增信,帮助企业度过眼前的危机;而深圳国资相对市场化,也能给企业家团队更大的发挥空间。
如何看待引入国资或民资对整个股权市场的影响,还是要回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基本原则来思考。一个有效的市场经济体系,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市场: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和股权市场。每个市场都由三方面构成:一是交易标的,手机、电视在产品市场交易,土地、原材料在资源市场交易,股权在股权市场交易;二是交易主体,要有合格的买卖双方:买的要有钱、卖的要有货;三是要有共同认可的竞价机制和交易流程。如此,在竞争中市场就能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消费者,让生产资料流转到最能高效运营的企业。
而股权市场交易的是投资人从公司获得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其本质是企业家团队的经营能力,因此股权的投资经营具有专业性。
随着股权市场的发展,中国的投资基金已覆盖企业发展各个阶段,投资主体日益多元,有外国资本也有民营资本,有中央国资也有地方国资。股权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初步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股权交易市场。
中国股权市场也进入一个不同类型企业相互进入、交叉推进的阶段:新一轮的开放欢迎外资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正在推进的国企混改在引入民营资本,民营企业也在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国资背景的投资者。
所以,关键要看在股权投资中,是市场机制还是长官意志在配置资源。只要有多样化的交易主体,有竞争性的定价机制,有公正的交易程序,专业化的主动投资者就会竞相努力,去发现目标企业的未来价值。我们要摆脱国资、民资二元对立的窠臼——认为国资一定低效、民资一定高效,觉得国资进场一定挤出民间投入,只有民营化才是市场化的唯一方向。
放眼全球,股权市场参与者也十分广泛,除了典型的私人资本外,也存在主权财富基金这样的国家资本,以及大型养老基金等共有产权的资本。在经营上,既有像淡马锡这样业绩优异的国资,也有一败涂地的私人资本。而私人资本盲目扩张后大而不能倒,导致市场出现巨大系统风险,迫使政府利用公共资源出手相救的例子,也时有发生。
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要在股权市场竞争中对各类所有制的投资主体一视同仁,遵循市场化定价原则和公正交易程序,外资、国资、民资都可以在中国的股权市场里大显身手。正如国企格力电器可以引进外资高瓴资本一样,民企苏宁易购也同样可以引进深圳国资。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举报/反馈

中国新闻周刊

1123万获赞 174.5万粉丝
这里是《中国新闻周刊》掌门周刊君。
鲲鹏计划获奖作者,《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