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小学语文考试中的阅读题里的解释词语,很多孩子都是空着的。解释词语有哪些方法呢?
1.动作演示法。
通过演示相应的动作来理解词语的方法。例如:“摇头晃脑”,做一做这个动作。即脑袋“晃来晃去”,可以形象地理解这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法。
“啊!多么明朗的天空。”的“明朗”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出自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可以用联系上下文法和联系生活法理解“明朗”的意思。
联系上文:“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开始放晴了。”联系生活:秋天雨后初晴,天空是明亮的,光线充足,由此可知,“明朗”的意思就是“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3.联系上下文法和插图法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中的“熨帖”可以这样理解:
联系上文:“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因为叶子上有雨珠,而且水泥道也是湿漉漉的,所以落叶就整片平贴在地面上,看起来平展又舒服。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熨帖”,另外,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也可以看出,落叶平贴在地面,看起来很舒服。
4.近义词换词法。
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例如:“在小男孩说完就扯了扯胡子,他确定足够牢固……”这句话中,“牢固”可以用“结实”、“坚固”来替换。那“牢固”的意思就是“结实、牢固”。
5.联系生活法。
联系生活中的经验、认识、场景、事例来理解词语。
如:“来来往往”,大街上的人来来往往的情景。
“银光闪闪”,水面上银光闪烁的样子。
“蹑手蹑脚”,妈妈在睡午觉,你怕打扰妈妈,特意放轻脚步,尽量不发出声音。
6.拆字相联法。
例如:“筋疲力尽”,“筋”就是筋骨,“疲”就是疲劳,“力”就是力气,“尽”就是用尽,用完。连起来“筋疲力尽”的意思就是筋骨劳累,力气用完了。
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还有很多,但主要的方法是刚才我说的这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