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3月中旬以来,青岛胶州湾海域部分养殖区出现大量海星,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一度达到50个/平方米,造成当地养殖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大量死亡,给养殖户生产养殖以及春季的苗种底播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据统计,此次海星灾害受灾面积约10万亩,预计造成经济损失1亿元。在海洋主管部门指导下,连日来当地渔民采取多种措施捕杀海星,目前海星数量明显减少,海星的收购价格出现上涨。
3月19日下午3时,出海捕捞海星的渔船陆续返回青岛红岛渔港码头,渔船一靠岸,早已等候在码头上的几家收购商就聚拢上来,忙着称重、装箱。记者了解到,与海星数量最高峰时一船能捕捞四五千斤相比,最近两天能捕捞的海星数量大幅度减少,很多渔船出海只能带回一千多斤海星。由于货源减少,海星收购价也从最初的4元钱左右,上涨到目前的5.5元左右。
据了解,此次海星泛滥主要集中在胶州湾海域牡蛎、蛤仔底播海区,主要为海星纲的多棘海盘车,是我国黄海沿岸常见的冷水性种类。专家介绍,海星是贪婪的掠食性生物,对分布区内底栖动物的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极大,是一种生态敌害生物,也是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敌害生物。
目前当地渔民主要通过人工潜水的方式捕捞海星,为提高捕捞效率,青岛市海洋主管部门在报告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后,特事特办,从3月15日至4月底,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围海底布设此前禁用的大网目“地笼网”诱捕海星;当地渔政部门将对海星灾害时期的地笼网、拖网等特殊网具的使用进行全程监管,对以清除海星为名违规作业,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按有关规定坚决予以处罚。灾害结束后,所用网具由辖区渔政部门统一组织妥善处置。
自然资源部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最新监测结果显示,目前海星种群主要分布胶州湾西南部附近海域,胶州湾大桥沿线多处监测站点未监测到海星分布。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区域也监测到了海星个体,但个体较小,数量较少。专家表示,海星数量的减少与地笼网的布放以及当地渔民的持续潜水采捕有关。自然资源部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赵升说:“海星应急监测结果表明,在胶州湾跨海大桥南北沿线两侧,我们布设多个站点,均没有发现有海星分布。在胶州湾西南部黄岛附近海域发现有海星分布,大约密度6—8个/平方米,海星的个体相对比较大一些,平均腕长约8—10厘米,重量在110~140克。海星密度比我们3月12日调查所掌握的情况数量呈减少的趋势。”(总台记者 王伟)
举报/反馈

环球网

2.3亿获赞 1371万粉丝
世界很精彩,带你活出国际范儿!
环球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