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闻名海内外,是颇负盛名的景点;而秦腔则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剧种,起源可追溯到西周,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剧场内的三意社老照片
让两者结合在一起是脑洞大开,还是别具慧眼?近日,西安推出了三意社·城墙小剧场这一独具文化特色的融合表演形式,效果会怎么样呢?一起去看看吧。
折子戏演出
3月8日是妇女节。跟不少已经开启休闲购物模式的女士不同,小剧场里的几位女演员仍然跟往常一样忙碌着。当秦腔名角李应红在台上表演完折子戏《生死牌·痛别》,台下顿时掌声一片。主持人、秦腔名丑薛广民给大家介绍,这位是我的爱人。观众们于是又热烈鼓掌,为两位艺术家的敬业精神点赞。剧场的陈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每天都要从三意社里选一批人来小剧场演出,目前看起来,人气还不错。
提起三意社,可算是鼎鼎大名。创于民国,名角辈出,已有126年的演艺史,在戏曲界起起落落,屡创辉煌。
小剧场售票处外景
小剧场里的灯光效果跟传统的戏曲表演现场不同,颇有几分现代味道。周围的墙上,有多张表现三意社悠久历史的珍贵老照片,舞台下摆放着传统样式的桌椅,不少本市以及从省内其他城市赶来的秦腔爱好者落座闲聊,交流对表演的看法,主持人薛广民也不时来聊一阵,他是三意社负责小剧场日常运作的管理人员,已经57岁的他谈笑风生,说话幽默风趣,没有一点名角的做派。“三意社的传统就是这样,跟戏迷朋友打成一片,都是一家人。像小剧场,让我理解,就是做戏迷的‘会客厅’。”他说。
城墙小剧场是西安城墙景区与三意社联手推出的一个文化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让旅游跟戏剧结合在一起。薛广民说:“这种形式在全国也是比较罕见的。”
观众在小剧场里聊秦腔
为什么这样讲?他解释说,“传统戏曲基本上都面临如何进一步继承与发展的困难,发展的瓶颈不容易突破。而我们西安,有着独有的文化影响力,尤其是文旅这一块是强项,那么让古老的秦腔搭上文旅的航船,也许能走出一条新路。”
薛广民说,人生路上,他有着自己的座右铭:记住该记住的,忘掉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对于奉献一生的秦腔,他想到的,还是自己的座右铭。也就是说,坚持专业标准的演出质量,全心全意为戏迷、观众服务,这些宗旨要坚守。而在适应社会变化这方面,则要积极些。
目前城墙小剧场会把秦腔曲牌单独表演。听了历史文化味道浓郁的秦腔曲牌,即便不大懂唱腔,也能体会秦人文化中的慷慨激昂、大气果敢的一面。
演奏秦腔曲牌
这里的折子戏经常有三意社的名角来表演。作为戏迷,当然很过瘾。但是小剧场并不止步于此。怎么样跟文旅融合显然是要动一番脑筋的。目前,他们已经在筹备秦腔民俗文化剧《长安八大怪》,这是一部跟普通秦腔完全不一样的戏。薛广民以及小剧场的陈经理均表示,《长安八大怪》可以说是为了跟文旅融合,专门量身打造的一场戏,计划是50分钟左右,能够一天之内演好几场,这样完全可以满足市民游客需要。通过诙谐幽默、生动有趣的表演,让观众了解关中风俗文化,在笑声里了解秦腔。此外,小剧场的演出票也会跟城墙景区的门票打包出售,比如持小剧场的演出票可以免费登城墙、可以参加一些活动等等。
记者从小剧场出来,已经是晚上八点多了。护城河的夜景依然很美,不时还有持南方口音的游客前来游玩赏景。当他们路过小剧场时,禁不住好奇,也会驻足聆听。一位来自武汉的中年人告诉记者:“虽然听不懂,但是挺感兴趣的,也许会来了解一下西安本地的戏曲,也想体验城墙下听戏的感觉。”
来源:文/图 西安城市文化传播工作室 肖海波
编辑:王少颖
举报/反馈

西安日报

33.2万获赞 5.3万粉丝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旗下《西安日报》百家号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