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是上海歌舞团创新审美理念的代表作之一。“朱鹮”这只优雅灵动的鸟儿从孕育诞生到振翅高飞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中国当代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精致纤巧、婀娜曼妙的舞蹈,带领观众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0年前,我和主创团队的舞剧创作,经历了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的历程。
美,需要打开心灵的眼睛去探寻,挖掘美的可塑性、表现方式和价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朱鹮主题的展览激发了我的灵感。朱鹮姿态优雅,如诗如画,它们“涉”“栖”“翔”的动作,宛如曼妙的舞姿。从外表看,朱鹮不似芭蕾舞塑造的天鹅形象,冷峻神秘,也不似中国民族民间舞塑造的孔雀形象,活泼烂漫,它似乎是普通鸟类种群的一员。但从创作者角度看,朱鹮体现了中国舞蹈的古典美。
舞剧《朱鹮》的主创团队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们需要挖掘朱鹮蕴含的美学思想,赋予舞剧作品更多的文化价值。
对朱鹮的呈现,需要树立起全新的舞台形象,挖掘中华美学韵味。创作团队用了近4年时间,数次赶赴陕西洋县、日本佐渡创作采风,深入了解朱鹮的生活习性,收集影音资料,丰富创作素材,创作研讨20余次,几易构思。朱鹮曾与人类和睦共处,正如一首诗歌中描述的情境:“玉山一朱鹭,容与入王畿。欲向天池饮,还绕上林飞。”朱鹮也曾面临灭绝的风险。1981年,人们在中国陕西洋县意外发现7只野生朱鹮,“吉祥之鸟”才再次回归人们的视线。主创团队被朱鹮种群曲折的生存之路深深打动,更感慨于人类在拯救朱鹮过程中的携手合作。用文艺创作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为创作共识。
发现朱鹮之美,感知美在何处,随后进入到创造美的阶段。主创团队采用中国舞的现代化表现方式,将朱鹮最具代表性的动作形态提炼升华成为舞蹈演员的律动美、节奏美、体态美,将中国舞的特殊韵律、气息灌注进角色,实现了自然美的艺术创造。
节目《朱鹮》是继去年《晨光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后,上海歌舞团第二次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舞台。不仅这两部,既往的《野斑马》《天边的红云》等“现象级”作品,都是上海歌舞团艺术家努力创作创新的成果。以创作锻炼队伍,以作品拓展演出,用作品、人才和演出共同推动演艺事业蓬勃发展,上海歌舞团初步建立了自身的美学体系和艺术风格。
文艺作品离不开滋养它的土壤。上海“一团一策”改革方案,既坚持文化导向引领,又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优化院团创作和人才培养机制,为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注入了活力。
今年,舞剧《朱鹮》和《永不消逝的电波》将分别迎来第三百场演出。继续以扎实的步伐,创演舞台艺术作品,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让更多振翅的“朱鹮”飞入观众心中,是我们不变的艺术追求。
(作者为上海歌舞团团长)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18日 20 版)
举报/反馈

人民网

3962万获赞 568.7万粉丝
权威、实力,源自人民
人民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