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笛箫与瓷鼓声,大钵嗡嗡,小钵嘤嘤,音乐家在钵壁上或抚弄、或揉搓、或敲击、或拍打,双手与瓷面的每一次接触,都变幻出空谷幽兰般的音乐。音乐既涤荡了人心,也充盈了这座瓷光釉影的展厅。
3月17日,梅国建陶瓷艺术馆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独立艺术家胡丹菲,运用梅国建烧制的鲁山花瓷羯鼓,以及“东窑·浦东陶瓷”钵进行音乐表演。这也成为“东窑·浦东陶瓷”这一3000年来创烧的首个上海本土陶瓷品种,奏响的第一首乐曲。
创烧“东窑·浦东陶瓷”
接续失落三千年的上海陶瓷史
“梅老师的钵比起普通的碗,敲出的声音更加浑厚。不同的钵拥有不同的音高,就和钢琴一摸一样。另外,它的低频也很好,所以在演出时就不用加话筒。”演出结束后,胡丹菲对“东窑·浦东陶瓷”与鲁山花瓷的音响效果不吝溢美之词。
(右一为梅国建)
说起此次展览的主角——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兼职教授梅国建,他演绎了一段“弃医从瓷”的传奇人生。梅国建早年学医,2000年成为平顶山卫生学校校长,并曾在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等任专业职务。2004年,到了知天命的梅国建听从内心的召唤,放弃了医科上的一切成就,全心全意投身自己的兴趣——陶瓷艺术。2009年,他成功复烧出千年来的第一窑唐代御用瓷——又被称为“唐钧”的鲁山花瓷,因此被誉为“当代鲁山花瓷第一人”。
2013年,梅国建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浦东,成为了一名“新浦东人”, 并接下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运用上海本土材料,研制富有地方特色的“浦东陶瓷”。他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走访,了解到在上海西部,距今5000至3000年前的崧泽文化、马桥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红陶、灰陶、原始青瓷、原始黑瓷和窑炉,标志着上海先民已经掌握了陶瓷制作技艺。他也因此意识到:仅利用上海本土材料,也是完全可以烧制陶瓷的。又是数百次煅烧、加工和实验,被命名为“东窑·浦东陶瓷”的瓷种烧制成功,并于2015年惊艳首秀,既填补了浦东文化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接续了失落三千年的上海陶瓷史。
尽管在2018年“东窑·浦东陶瓷”烧制技艺被评为上海市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本人也在上海中心大厦、世纪公园等地举办了多次个展,但梅国建心中依然充满遗憾:“展期匆匆,知道浦东本土陶瓷品种的人,还是太少了。”经浦东文化主管部门统筹,最终选定在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打造以他名字命名的陶瓷艺术馆。
“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是上海第一座‘公办民营’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辐射曹路、金桥等浦东北部地区的50万社区居民。梅国建陶瓷艺术馆的入驻,能为50万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文化生活内容。”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表示。
实现艺术的创新融合
让“东窑·浦东陶瓷”走进市民生活
观众可以看到,在开馆展的300多件(套)作品中,三分之一为钧瓷、鲁山花瓷,三分之二是“东窑·浦东陶瓷”作品,既展示出梅国建的艺术演进脉络,也体现出古朴中原文化与当代浦东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过去5年里,“东窑·浦东陶瓷”作品也有自身的发展。在琥珀釉、蛾黄釉、嫩黄釉、紫金釉等、黄凝露釉、嫩黄釉等基础上,近来又创烧出了黄金釉等釉色品种。器型上也更加多变,除了植物、动物、器皿,还新增了来自陆家嘴高楼的艺术造型,以及提梁壶等实用器、耳环等装饰品,也让“东窑·浦东陶瓷”离市民生活走得越来越近。
据悉,梅国建陶瓷艺术馆将承载展览、讲座、公众体验等功能。展陈作品计划每个季度更换一次,年内将结合庆祝建党100周年,邀请全国名家举办陶瓷艺术展。“在这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已不能仅就陶瓷论陶瓷,不然是会被淘汰的。”从医学跨界到陶瓷,崇拜达·芬奇的梅国建,始终是个思维宽广的人,他正在思考如何让陶瓷艺术与其他媒介进行跨界融合,在视觉之外同时激发听觉、触觉、味觉等丰富感官。
用陶瓷进行演奏,就是梅国建走出的第一步。上海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褚保杰表示:“梅国建的鲁山花瓷羯鼓,复原了唐代宫廷乐器;‘东窑·浦东陶瓷’钵,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运用这些陶瓷作品,探索与西洋乐器、现代音乐进行跨界融合。”
(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