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伪满时期,在承德现在的热河革命纪念碑所处的位置,有一处日本人修建的靖国神社,用来存放在侵占热河和长城抗战中被打死的日本侵略者的罪恶的骨灰。
1954年春天,随着几声炮响,日本人修建的靖国神社和鬼子们的骨灰灰飞烟灭,压在承德人民心头16年的罪恶的建筑被拆毁。
承德党史专家高思文记录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飨读者。
雪耻之举快人心
——承德街松鹤山头“忠灵塔”拆除记
高思文
承德市区内“红色景区”——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纪念碑所处的位置、高度与当年日本侵略军所建的“忠灵塔”大致相同,纪念馆的台阶是以该塔石阶为基础加以改造,另赋予“勿忘九一八国耻”之意而成。或许正是由于这些缘由,如今有不少人说,纪念馆是在“忠灵塔”的基础上修建的;为建纪念馆才拆了“忠灵塔”……
事实上,拆除“忠灵塔”与修建纪念馆没有直接关联,拆塔是1954年的事:
1954年春寒料峭的一天傍晚,“轰——轰——轰”,18声爆破巨响过后,“忠灵塔”的西南角裂开一条缝,缝由窄而宽……
刹那间,整座塔向西南方向“轰隆隆”倒塌。
第二次爆破成功了,立于松鹤山头达16年之久、供奉日本侵略者亡灵和骨灰的“忠灵塔”终于被炸毁了。负责施工的人们拍手称庆,周围的群众欢声叫好。
对于承德人来说,“忠灵塔”是一座纯“国耻性建筑”。
当年,日本侵略者不仅为建造它破毁了承德街名门望族的墓地,还在塔建成后设执勤哨兵强迫行人向塔行鞠躬礼,不行礼则不准通行。一座“忠灵塔”,使人们蒙受了“亡国奴”般的侮辱,人们早已把它视为“眼中钉”。
1938年,日本侵略军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在热河站住了脚,另一方面在抗日军民的英勇抗击下,也有了越来越大的伤亡。保存骨灰、供奉亡灵,1935年建于承德武烈河东小半壁山巅的“靖国神社”再也不敷使用了,于是由侵略军军方提议,经当局照准,在承德街西南部松鹤山上修筑起“忠灵塔”。随后,又在“忠灵塔”北侧山坡上修建了更大规模的“靖国神社”。
位于松鹤山北山坡上的承德“靖国神社”,坐西朝东,前有木质牌楼,殿堂是日式五楹建筑,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覆顶,内供“天照大神”。神社周围有原望族墓地留下的古松,另植日本樱花。
“忠灵塔”位于松鹤山头,坐西朝东矗立在台基之上。塔高30米有余,底径15米。底座上方围有长城垛口式围栏,塔顶单檐歇山建筑覆绿色琉璃瓦。塔为空芯,有旋梯可攀援。内墙体上有安置骨灰坛(盒)及灵牌的龛洞。塔基正面辟门,门楣之上悬有楷书繁体“忠灵塔”三字。整个塔体下部用水泥掺石子筑就,上部用红砖水泥磨缝砌成,外墙皮以花岗岩水刷石挂面。
“忠灵塔”前区有用山石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是甬道。甬道尽头南侧有一座方亭。方亭飞檐攒顶,上覆绿色琉璃瓦。亭内是4米见方、深1.5米的水池,池内储有流动清水,水面漂边径10厘米的竹质小勺,为参谒者漱口、饮水用具。方亭北侧路两旁竖有石质雕镂“献灯”。方亭北部与亭相对有青砖绿瓦平房4间,为工作和使役人员的住所。
当年的“忠灵塔”有日本武装军人把守,百姓不得进入。临街的露天岗哨荷枪实弹,除负责塔前方安全外,还负责监督行人对塔行90度鞠躬礼,不行礼者不准通过。
拆毁“忠灵塔”,是热河党政军民的意愿。热河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杨雨民早就提出过拆除建议。1954年初,承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决定:顺从民意,拆除“国耻性建筑”。会议责成懂得爆破、与城建工程技术人员熟悉的副市长白春明指挥拆塔事宜。
接受任务后,白春明副市长迅速组建了由城建工程师姚庆山、技术工长郭德恒、技工王忠及十余名工人组成的施工队。
这一天晚上,施工队挑灯夜战,直到天明,共打出了30多个炮眼,装填了黑色炸药。傍晚时分,燃药爆破,可因炸药威力不够,只炸掉塔的一角,第一次爆破失败。
第二天,白春明副市长特意到热河省农林厅,向张宾副厅长求援。张宾大力支持,欣然批拨30公斤TNT炸药。施工队派人用马车从红石峦沟仓库把炸药运到现场。当晚,施工队再战通宵,又打出25个交叉平孔,有的孔深达两米。装实30公斤炸药后,塞实孔口,再举爆破,终获成功。
“忠灵塔”被炸塌后,成型的砖头和水泥块被附近居民捡去垒墙,碎石烂砖由施工队组织填埋。
拆除“忠灵塔”前后,塔区内的其它建筑也先后毁弃。
至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修建时,塔前区的台阶尚基本完好,加以改造,成了纪念馆大门内台阶。热河革命烈士纪念碑就在原塔的位置建起。
(本文原载于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5年12月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燕赵红色之旅丛书”——《激荡塞外的壮歌·承德卷》)。
举报/反馈

老羊铲史

4.5万获赞 3371粉丝
另一个角度看清史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