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3月9日新华社报道: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故事。困难时期,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来自南方的孤儿院的孩子们,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暖。2019年,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改编的电视剧《国家孩子》在央视播出,该剧由巴特尔执导,柳桦编剧,成都女演员熊睿玲在剧中饰演草原母亲乌兰其其格(以下简称乌兰),这一人物的原型就是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的都贵玛老人。该剧在播出时,多次登上黄金档第一的位置。今日起,该剧将在东方卫视和CCTV-8重播。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熊睿玲表示,虽然《国家孩子》已经杀青了两年,但回忆这部戏带给自己的感动,依然新鲜。
开机前20多天 终于争取到角色
《国家孩子》从四个搭乘同一趟火车到草原生活的上海孤儿写起,乌兰则是经过培训去上海接“国家孩子”的首批人员之一。她带着这批孩子来到了草原,开始了她保育员的生涯,也开启了这些孤儿在大草原上的新生活。
乌兰这一原型,是今年已79岁、曾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都贵玛。当时年仅19岁的她,被分配到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保育院,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国家孩子”无一夭折。
角色原型都贵玛老人
开机前20多天,这一重要的角色才落到熊睿玲身上。“巴特尔导演其实一直想要找蒙古族的演员,但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经过朋友推荐,熊睿玲发送了一段20多分钟的自荐视频给导演,最终拿到了这个角色。“很多人说我和斯琴高娃老师年轻时很像。后来斯琴高娃老师看完这个戏后还给我打了电话,特别激动,就说真的很像她年轻的时候。”熊睿玲说。
为贴近人物 自学蒙语
熊睿玲在新疆出生长大,13岁回到四川。她认为在新疆的那段生活经历,让自己更容易把握草原上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草原上拍戏,比在影视基地拍戏让我感觉更舒服。”
接到角色后,熊睿玲就开始学习蒙语。“穿着蒙古袍站在草原上,但是说着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这是不搭的。”熊睿玲把常用的词句每天放在床头学习,起床睡前都会练几句。拍戏之余,更是经常跟着剧组里的蒙古族演员和工作人员学习,不仅学习语言,也观察他们的生活习惯。“我还学了蒙古摇篮曲,是剧组客串的音乐老师教我的,没事我就哼唱。”在拍戏时,熊睿玲和对手戏演员们交流时蒙语都能脱口而出,让表演更加自然流畅。
《国家孩子》中,熊睿玲穿着宽大厚重的蒙古袍,梳着长辫子,头上裹着粗布头巾,黑红的皮肤看上去饱经风霜,和大草原的粗犷气质浑然一体。熊睿玲之前一直担心,如果乌兰的人物形象不符合蒙古草原的背景,肯定会让观众出戏,令她欣慰的是,后来不少圈内人看到她的表演,还误以为她是蒙古族演员。
“那个瞬间,人的心是辽阔的”
没有流量演员,没有大规模的宣传,《国家孩子》却在播出时连续多日拿下收视黄金档第一的位置,收视更是多次破二。
据悉,这部剧的版权曾经尘封了七八年,很长时间没有人投资拍摄,直到导演巴特尔和制片人刘小锋接过这部戏,在时间和资金都不太宽裕的情况下,将其呈现出来。“作为演员我特别感谢制片人的情怀,如果说冲着挣钱或者去迎合潮流,肯定不会拍这一类的题材。”熊睿玲说。
“能够演绎以都贵玛为原型的这样一个人物,对一个演员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和值得骄傲的事情。对我的人生也是一种升华。”回忆两年前在四子王旗的拍摄生活,熊睿玲总会想起某个瞬间:蒙古包打开门的那一刻,面对满天星斗或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白云和草原。“那个瞬间,人的心是辽阔的,我能理解到在那样的环境下,都贵玛老人为什么有那样的胸怀。”她说。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熊睿玲不止一次感叹道:作为一名中年女演员,能在艺术生涯中接到这样一个角色,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样一个娓娓道来温情故事的成功,也让她愈发坚信自己的判断——“不盲目追求和迎合市场。”
红星新闻记者 邱峻峰 编辑 乔雪阳
图据受访者、剧照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