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题:“国家账本”的钱,如何花得好——代表委员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新华社记者
“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账本”的钱怎么花,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备受社会关注。
7日,代表委员在审查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时认为,一个个数字背后,体现了国家政策动向,回应着百姓关切和期盼。当前要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把握好宏观政策走向,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好步、开好局。
(小标题)升降之间,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2020年,武汉市民营企业坚定信心,在中央一揽子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化危为机,逆势而上,取得恢复性发展,也为武汉的疫后重振、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代表说。
过去一年,经受住疫情冲击,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相比去年GDP2.3%的增速,计划报告显示,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预算报告显示,今年赤字率从3.6%以上下调至3.2%左右。
“GDP增速6%以上,赤字率下调。数字的一升一降,释放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同时为防范经济下行风险预留政策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兆安代表说,宏观政策更加务实、灵活,及时根据形势调整,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体现了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等方面相统一。
计划报告提出,今年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为基层提供更加及时有力的财力支持。
“中央财政资金直接下达到市县基层,今年规模明显大于去年,这是支持地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江苏省审计厅厅长侯学元代表说,财政资金发挥效益,既要及时拨付,更要精准使用。审计机关将瞪大眼睛、紧盯不放,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紧要处,提高惠企利民政策的有效性。
侯学元认为,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政策要更加突出绩效导向,使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力求“精准滴灌”到需求终端。
(小标题)助企纾困,加大民生支出力度
过去一年,在应对疫情冲击中,中国上亿市场主体展现出坚强韧性。
“这得益于国家出台实施规模性纾困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帮助企业对冲疫情影响。”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康乃尔集团董事长宋治平说,2020年,企业享受各项税费减免近3000万元,制造业行业增值税税率下调这一项就为企业减少了2000万元税负。
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2021年,财政支出重点仍是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预算报告显示,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等民生相关支出占了大头。
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代表说,全面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要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好,用“真金白银”解决群众最关切的事。
2020年10月29日,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西苑院区传染病救治楼建成投入使用,这是湖北省第一个利用抗疫特别国债项目资金建成的公共卫生补短板项目。
“希望国家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辐射范围大的地方公立医院,加大投入,建设区域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确保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太和医院院长罗杰代表说。
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方面,预算报告显示,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559亿元,增加20亿元,支持地方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58同城CEO姚劲波代表说,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企业将依托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扶持力度,激发第三产业潜力。”
(小标题)坚持创新,为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预算报告提出,坚持把科技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支出结构。
“在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链升级方面,应以政策优势激发企业和人才创新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丁烈云代表说,未来五年,无人驾驶、智慧医疗、社区居家养老等很多科技应用场景,都需要引入更多的创新要素,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预算报告显示,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进一步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
“2020年,集团旗下的浦江缆索股份有限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2200万元,税收红利缓解了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冲击。”上海奥盛集团董事长汤亮代表说,这一系列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去年我们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减免政策后,税收比上年度大幅增长,这得益于创新创造,尤其是新产品产值率的提高。”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方勇代表说,要构建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生态,促进中小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有始终坚持创新,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罗建国代表说,今后应聚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与“卡脖子”技术攻关,落实税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和金融等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运用好市场机制,引导撬动资本力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记者赵文君、陈刚、何欣荣、段续、张紫赟、王斯班)(完)
举报/反馈

新华社

1.7亿获赞 1084.6万粉丝
新华通讯社各线路稿件
新华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