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心理医生、心理咨询等需求也大量增加。即便如此,选择心理求助的精神心理疾病人数比例并不高,而另一方面,我国精神心理服务资源十分缺乏,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人均数量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背景之下,精神心理服务资源亟待丰富。
也因此,我们应当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好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那么我们如何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自我评估呢?
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帮助自我评估,像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睡眠自评量表等。这些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可作为评定心理状态的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行为协调;
5、人际关系适应;
6、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十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不同人的健康标准也有少许区别,例如我们关心的青春期儿童心理健康,他们的心理健康标准则是以下六个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一般来说,通过察觉自己生活中的异常,参考自我评定量表和心理健康标准之后,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可断定,只做参考),可先学着自我调节,如果自我调节无效,或是出现身心的异常状态怀疑自己是否是精神心理障碍时,不要有病耻感,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