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三里湾》评论界、出版界的评价一直比较高。这部提炼民间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客观地描述了一个时期农民的情感、家庭、社会生活。几乎没有生僻字,句子明白如话,为何如今的许多年轻人却直言看不懂《三里湾》呢?精英读者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接受分歧为何如此之大?紧贴时代进行书写的作品难道真的只属于自己的时代吗?
人际关系是社会面貌的反映。《三里湾》中的人际关系,今天的许多年轻人已难以理解。这里我们仅以亲密的家庭关系为切口来考察:金生和玉生是三里湾的一对农村兄弟,弟弟玉生和袁小俊结婚后不愿和大哥分家,后来玉生便和主张分家的妻子袁小俊离婚。袁小俊离婚的导火索是她买了一件较为昂贵的衣服,然后让丈夫付款,丈夫表示难以接受。故事情节中的情感及行为认同的冲突,自然只是表象,本质是隐含其中的价值冲突。改革开放后,兄弟分家是正常不过的;马云崛起后,媳妇忙坏快递员也成了常态。《三里湾》中的人际关系,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是有些“拧巴”的。
如今是多元思想可和谐并存的时代。兄弟可以分家但不分家也很正常,如今许多家族企业的成员都是不分家的,因为家族力量具有天然凝聚力;而消费行为、方式和经济状况紧密联系,量力而行无所不可,三里湾的袁小俊显得不合时宜。《三里湾》出版后曾获得当时的读者喜爱,这意味着,《三里湾》在自己的时代是和读者共情的,而赵树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没有权力随意支配笔下人物的命运,人物有着时代性的命运,赵树理无法不让袁小俊和玉生离婚,无法改写任何一个人物的生活。尽管在今天的许多年轻人看来,《三里湾》中的结婚和离婚都是草率而难以令人理解的。
《三里湾》虽然只是小说,但它容纳的是我们民族的一段历史,是历史中人们生活的悲欢离合,是人们精神和情感的状态。人是社会的个体,不同时期人民的思想、行为、情感的自由度,个性存在空间的大小,等等,可以反映出人类文明的进程。能和时代共情的小说,是客观书。在共情和难懂之间,经历的是时代的巨变,而不曾改变的是《三里湾》作为一部客观书的价值。在笔者看来,所有能够客观书写时代生活的作品,都不仅仅属于时代,它应属于千秋万代。向着未来而书写的作品,不一定在自己的时代读者寥落,它完全可以像《三里湾》这样和时代共振,一度风靡文坛。
赵树理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他的《三里湾》是一部有重读价值的经典小说,重读的视点,不妨就放在其对社会生活进行描述的客观性上。当我们体会到我们民族是怎样从一个底层薄弱、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在摸索中不断纠错、整体前行,抵达小康社会,我们会为这个民族的伟大崛起而感到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