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之美,源远流长;礼仪之邦,衣冠上国。而“衣冠”是文明的重要体现。华夏衣冠,即汉服,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总体系,又称为华服。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连绵几千年。今天要介绍的这件文物是华夏衣冠体系中首服的一种——皮弁。
明九缝皮弁 杨晓君 摄
皮弁多以皮革为冠衣,冠上有饰物。明九缝皮弁,出土于山东邹城的明鲁荒王陵,竹胎黑纱,缝压金线,整体前高后卑。这是目前现存的唯一一件明初亲王皮弁实物,是研究古代皇家冠服制度的珍贵文物。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明鲁荒王陵地宫被发掘,埋藏地下的2000余件各类珍贵文物重现天日,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发现,且保存较好,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对于填史补阙,研究明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出土的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件九缝皮弁。此文物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现存于山东博物馆内,保存完整,品相完好。
明九缝皮弁 杨晓君 摄
明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荒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的首服,地位仅次于冕。此皮弁是距21世纪仅有的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在明代,非皇亲国戚、尊贵大臣不能戴。资料中记载:“皮弁,冒以乌纱,前后各九缝,每缝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
明九缝皮弁 杨晓君 摄
明九缝皮弁,冠高21厘米,横宽31厘米,冠筒径17.5厘米,以藤篾、金、玉石等材料制成。此皮弁以细竹丝编结成的六边形网状结构为胎,外覆黑纱。前后各有十会,两会间形成九缝,缝中压以金线,故称之为“九缝皮弁”。每缝金线上前后各缀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应为162颗,现存158颗(其一残),佚4颗,材质有珊瑚、玉、玛瑙等。两缝之间微微凸起,弁前后各钉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金池),金池上部有一周竹丝包金的额圈。两侧上部各一梅花形孔,贯金簪以固定发髻。簪长30.9厘米,下部各有两花形金钮穿孔,以系朱缨。
这件鲁荒王朱檀的九缝皮弁为研究明朝亲王礼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时空,鲁荒王墓出土的朝服衣冠使现代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古代丰富的思想文化和美学意蕴,带给人们美的震撼。
责编:李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