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物】
戚俊杰,男,1949年生,1985年至2004年,任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所长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长兼中国共产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支部委员会书记。其中,1988年至1992年间,兼任威海市文物管理所所长,2001年至2004年间,兼任威海市文联副主席。2005年至2009年,任刘公岛管理委员会调研员。
戚俊杰在介绍相关情况
1985年春,威海成为14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刘公岛上的北洋海军的历史建筑移交给地方管理,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成立,我成为甲午文化遗产管理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36年过去,当时登岛接收北洋海军提督署时的场景,我仍历历在目。
首次走进北洋海军提督署,就被眼前的破败景象震住
1985年3月,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成立,它隶属于威海市文化局,编制为4人。
说实话,当时这份工作并不是啥“香饽饽”,岛上的苦,大家早有耳闻:交通非常不便,进出岛只能通过岛上驻军的班船,而班船只是在没有大风的情况下才定点开;岛上没有自来水,没有通电,连和外界联系的电话都没有。
北洋海军提督西辕门外的瞭望塔楼
我和高维新、刘新芳、王永波成为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第一批工作人员。我是所长,高维新是副所长,我和刘新芳、王永波负责岛上工作,高维新在岛外负责展览设计和资料搜集。
上岛那天是1985年的3月21日,是威海市文化局局长丛俭滋局长和副局长丛培威带着我们乘坐岛上驻军的交通艇进的岛,我们4个当时心情都很激动。谁知,交通艇航行到海中的大流渠附近时突遇激流,一个大浪拍来,把我们带的铺盖卷全打湿了。
甲午战争时期的北洋海军提督署东西辕门
这只是上岛前的第一个“下马威”。来到北洋海军提督署,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所震住:房屋破败不堪,门窗很多都没有玻璃,破旧的电线乱拉,房子都是空的,屋里连把椅子都没有。没办法,我们只能去驻岛部队那里借来3张桌子、4个凳子还有3张简易单人床。
岛上没地方吃饭。第一天,我们跟是部队驻岛借得食。后来,我们就用从家里带来煤油炉、饭锅等自己开火做饭。岛上条件艰苦,我们经常是带来的馒头配咸菜就是一顿饭。条件虽艰苦,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修复保护甲午战争的遗迹、遗物是关乎千秋历史的大事,这事必须有人干,既然来了就不能当逃兵。
威海市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的成立和我们的到来,标志着清末北洋海军建筑遗存和甲午战争文化遗产有了专门的管理保护机构,标志着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开始了专业化的管理保护模式。
靠着一毛钱一张的门票,第一年收入6900元
当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由驻军部队分批移交给地方管理。1985年,我们先接管了北洋海军提督署的一进院。第二年,全部接管。此后,我们又逐渐接管了龙王庙与戏楼、丁汝昌寓所、水师学堂、黄岛炮台、公所后炮台、东泓炮台、旗顶山炮台等岛上建筑。
修复东泓炮台的旗杆
1985年4月1日,威海港和刘公岛正式对外开放。我们决定尝试开展旅游服务,开放接管的北洋海军提督署,门票价格定为一毛钱。那时,我们3人不但要负责挑水、做饭、打扫卫生等工作,还要兼顾售票、看门、讲解、治安管理、文物维修等工作。当年“五一”那天,来参观的人很多,我们卖票的收入竟有100多元。
以文物吸引旅游的尝试,让我们找准了保护文化遗产、加速旅游发展的方向。以文物吸引旅游,增加经济收入,再把旅游收入投入到文物古迹的保护中去,然后快速增加参观内容,使文物保护管理与旅游开发形成良性循环。1985年,靠着一毛钱一张的门票,全年收入了6900元,大伙都信心倍增。
接待游客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游客不仅想要目睹19世纪晚清期间北洋海军提督衙门的原貌,也想了解更多爱国将领们英勇杀敌、宁死不降的爱国事迹。为此,我们于1986年9月,在北洋海军提督署议事厅,采用原状复原的方式,建成了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蜡塑群像馆,在丁汝昌殉难处复原了海军提督殉难前执笔凝思的蜡像,还复原了甲午战争前《威海卫清军防务设施沙盘》。当年的门票收入达到49000元,这更坚定了我们原状复原陈列的信心。1988年,一张门票涨到5毛钱,全年收入飙升至25万元。
这意味着,我们之前尝试的以文化遗产吸引旅游的路子走对了。为此,市政府决定,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同时挂威海市文物管理所牌子,对全市文物进行管理。1988年,国务院公布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更好地管理保护开发利用甲午文化遗产,1992年,经国家批准,北洋海军提督署文物管理所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不少馆藏文物,是由北洋海军将士后裔无偿提供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属遗址类博物馆,其文化遗产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两大类,所有北洋海军的建筑都是国家级不可移动的文物。但建馆之初,馆藏文物却是空白的。没有这些文物史料,要举办陈列展览就无从谈起。因此,在抓紧修复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建筑过程中,我们抓紧收集文物和史料。
1999年11月,戚俊杰(左)赴南京云锦研究所考察修复的丁汝昌盔甲
由于有了门票收入,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多次南下、北上寻访北洋海军将士后裔,总行程达6万多公里,找到200多位将士后裔,收集到许多珍贵文物和史料。在此过程中,不少将士后裔分文未取,把祖辈留下来的物件捐赠给我们:丁汝昌的3个曾孙女,主动捐赠丁汝昌的玉质印匣和布料桌围;丁汝昌的第五代孙捐赠红木方桌、砚台、贝雕木床等;刘步蟾、林泰曾、萨镇冰、陈兆锵、叶显光等的后裔也纷纷捐赠……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都凝聚着将士后裔对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支持和关注。
“济远舰”前双主炮回归背后,藏有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
海底打捞文物的回收和保护更是极大丰富了馆藏文物的品类。为使游人看到北洋海军的舰艇和武器装备,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86年和1988年,两次对“济远舰”进行打捞,打捞出其前双主炮等文物。两次打捞花光了300万元经费,还欠烟台救捞局近200万元。因为欠款,对方拒绝将“济远舰”前双主炮移交。因此,从1986年一直到1992年,这两门大炮一直放在烟台救捞局码头上,这成了我们当时的一块心病。
“济远舰”前双主炮运送至刘公岛铁码头
得知“济远舰”主炮打捞出水,德国一家公司愿意以每门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获知这个消息,威海市文化委副主任钱启民和我赶忙去到烟台救捞局协商,经过5次协商,在对方要价150万元的情况下,最终由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筹集40万元,购回两门主炮。
1992年7月25日,是甲午丰岛海战爆发的纪念日,两门主炮运到刘公岛铁码头。岛上路窄、弯多、坡陡,大型机械无法正常使用。为安全搬运,我们决定用原始的钢管枕木滚动法。当时,雇不起搬运工,岛上驻军帮了很大的忙,战士们两人一组,每两个人拿一根钢管协调一致地送到枕木前,滚动的钢管载着枕木上重达20多吨的大炮一寸寸地向前挪。就这样,历经40多天,两门大炮被搬到北洋海军提督署后院。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成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就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这里更名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而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闻名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和甲午战争与北洋海军史研究的学术高地。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近年来,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还陆续增设了“历史的选择”等展馆,还将修缮后的北洋海军机器局、工程局、鱼雷修理厂旧址改造为“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 2020年夏,国家水下考古工作在威海湾开展,陆续出水包括定远舰铁甲在内的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径弹药为主,并基本摸清了舰体残骸的整体情况。我们正在对相关文物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处理。
打捞出水的速射炮及炮弹
如今,我虽然退休,但却依然情系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心系甲午研究,感恩帮助过我们的北海海军将士后裔、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北洋海军提督署及其附属建筑已恢复了百年前的样子,大量文物展现在大家面前。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接过接力棒,坚守在这里,为威海,为国家,为人类留住了真实而完整的北洋水师旧址和战争遗迹,这让我非常欣慰,也非常自豪。(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常会会/文 姚威/图)
举报/反馈

海报新闻

1.6亿获赞 174.2万粉丝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山东互联网传媒集团运作
大众报业集团旗下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