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真材实料
现滚新鲜元宵
油锅里,元宵由白色变成金黄,砰砰砰……每一颗元宵都膨胀至裂开口子,什锦糖馅流出来,冒着丝丝白气……随着元宵节临近,元宵日渐成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煮元宵、炸元宵、煎元宵、蒸元宵……在各种吃法的解锁中,本土老品牌“老汉元宵”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销售高峰。
难忘佳节味道
口味更地道
这几天,从上午9点开始,小店区人民路的“老汉元宵”销售点门前,购买元宵的人已是络绎不绝。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急切地等待着把那一袋袋雪白滚圆的元宵买到手中。在手工制作元宵的生产车间,则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从提前泡米、沥米到磨面、加馅滚制,再到最后的分装运送,几十位工人师傅正紧张有序地制作着元宵。据负责销售的师傅介绍,元宵节前夕,这里每天要赶制数千公斤元宵,参与制作和销售的人员近50名。
作为“老汉元宵”的传承人,年近七旬的贾三成老人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是坐着公交车从河西、北城过来,就为了买一袋元宵尝尝。现在私家车多了,大家都开着车过来,不光是自己吃,很多人还要拎上几个礼盒送亲戚朋友,也有不少人是从外地专门过来购买的。现在超市里有各种汤圆、元宵,可大家还是喜欢到我这里,其实就是认我这个老招牌、老味道。”
在太原,小店“老汉元宵”与“老鼠窟元宵”、晋祠桂花元宵堪称本地受热捧的三大老字号元宵。市民们喜爱老字号,除了觉得老字号元宵有传统韵味,还因为相信其品质更有保障,口味更加地道。
坚守传统技艺
只为一口清香
留住儿时味道
用料有讲究
为保证口感和新鲜,“老汉元宵”是当日制作、次日销售。到了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元宵供不应求,则是现滚现卖。尽管买卖红火,但是制作的工序和材料绝不马虎。江米面要用传统的石碾子层层过滤反复研磨,直到将江米磨成像面粉一样的微粒,低温的石碾能最大化地保证江米面的口感。而什锦馅料的制作则是在上一年入冬天气转寒后就开始准备。
“老汉元宵”的面和馅的制作十分考究。加工时,要用水把江米清洗三次后用传统水缸浸泡十余个小时,捞出后,放在竹筐里,沥水风干,在自然条件下放置十余个小时,后将泡制好的江米在石碾子上碾压,然后用细箩筛取细粉,如此反复,直至全部变成细粉。据介绍,通过这种工艺碾制的元宵面未经过高温,分子结构未被破坏,营养保持良好,口感软糯。馅料则选取上好的白糖、冰糖、桃仁、花生米(需炒制)、桂花、玫瑰、青红丝、豆沙、山楂、黑芝麻(需炒制)、白芝麻(需炒制)及其他各类果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倒入熬制好的糖稀,搅拌均匀,倒入专用模具,凝固后切大小均匀的块备用。滚制元宵时,将糖块沾水蘸面,反复四至五次,直至成型。若有大小不合规格的,重复上述工序,臻于完美才装袋销售。
非遗代代传承
匠心精工细作
成就玉润珠圆
传承中发展
贾三成告诉记者,从祖父起,家里便开始制作元宵,自己从小也跟随父亲学习传统元宵制作技艺,目前是“老汉元宵”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到儿子这里已经传承到第四代,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滚制技艺模式。 传统工艺珍贵、现代技术先进,二者结合则如虎添翼。为了进一步将自家元宵发扬光大,贾三成在前人配方工艺的基础上,又做了小部分改进。
比如驴拉石磨改为电动拉石磨,人工摇笸箩改为电动摇笸箩。这些工艺的改进,进一步保证了食品的卫生,提高了产品质量,提升了生产效率,使这一传统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生产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并于1990年申请“老汉元宵”品牌,1992年注册成功。 由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老汉元宵”知名度逐渐提高,已逐步成为太原市的饮食名片——2015年成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成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材实料,不仅是给顾客的一份保证,也是对传统的一种传承。”贾三成说,正是继承和坚持使“老汉元宵”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在传承中发展,“老汉元宵”才会走得更快更稳。摄影 韩双喜 文字 孙耀星
来源:太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