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导师,家庭的氛围和生活环境则是孩子成长的校园,很多不经意间的行为很容易造成幼小心灵的创伤,而一个在孩童时期缺爱环境下长大的人,往往身上都会出现这几个特征。
一个人太独立,有时会究其根本就是安全感的过度缺失所造成的本能自保行为,就像最近热播剧《正青春》中的林睿,干练女强人任何境况都能处理解决从不服软,不依赖的背后却异常希望被爱,真实的感觉从不表达,好似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保护自己,凡事也都必须自己独立解决。
不知道怎么表述情绪,也不会解释产生的误会,对于内心的恐惧和需求,与其说是本能的压抑,其实已经是不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过分独立,表面的不愿或不敢依赖别人,说穿了就是从小就没有谁可以成为自己的靠山与臂膀。
从小缺爱的人,成年后会一反常态,变得异常独立甚至专制独断,就像女主角林睿一样,所有的回避都有自己的原因,越是担心失去,害怕变故,越要逼自己表现得云淡风轻,好似什么都能放得下,想得开,但其实内心深处的恐惧和孤独却已经无力说出口。
一个从小缺爱的人往往会产生两个极端,不是自我价值感爆棚,就是自我价值感太低,前者叛逆,后者自卑,其实说穿了,都是因为缺乏爱从而导致内心的偏差,不能精确地了解自己正确价值。
更大概率来讲,缺爱环境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希望用自己的迎合服从获得更多的认可与接纳。不管是哪一类,都终将在成年后自己活得非常辛苦,且迷失自己,因为自己究竟是什么样,似乎自身都早已经弄不清。
接触过很多离异又或者是家庭变故的孩子,他们总会将不幸归咎于自己的原因,《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也曾一度觉得,妈妈最后生病的离世是因为自己坐车开窗才导致母亲的生病从而早早失去生命。
现实生活中太多类似的孩子,待长大后会将父母离婚又或者凑合的婚姻,把种种不幸福怪责到自己身上,因为自己的存在,因为自己不讨人喜欢,所以才会让家庭充满不幸亦或者被抛弃的结局。
从小缺失爱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都爱能力缺失,他们大多渴望被爱,却从不懂得如何去爱人,甚至爱的极端,也爱的自我。
有些人根本不敢爱,则有些人是一边渴望被爱,则一边却以爱为名的进行管控和伤害却不自知。
父母是孩子的导师引路人,孩子延续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父母的生活模式乃至情感交流方式,因而这类人根本从小就没有爱的示范,耳濡目染下缺乏基本的模仿对象。
顾名思义,述情障碍类型的人,最直观特征表现就是很难同理心,且很难表述自己的情绪
一方面,这类人不能理解过于丰富复杂的情绪,也很难从他人的表情中解读情绪,更无法解读各种情绪的诱因,对于爱人突如其来的爆发,甚至会一头雾水。
另一方面,他们不会表达自己情绪,与人沟通时,很难精确表述自己的本意,乃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好话没好说,非常的刺头,说句话沟通个话题能噎死你,通常显得情商较低。
见过很多这样的人,明明心中很在意爱慕恋人,但最终却出口伤人,明明担心对方的安慰,心疼对方的不容易,可但凡一张嘴满满的指责甚至羞辱挖苦,这多数都源于儿时的经历所造成,爱的缺乏,以及童年阴影,最终导致了冷漠或者不懂得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顾城说:“因为害怕结束,所以你拒绝了一切开始。”
幼年就不幸福,缺乏爱的孩子,会本能会因为担心失去,从而切断自己的开始,不战而败,最终成为鸵鸟和逃兵。
父母我们没得选择,家庭我们无法决定,然而我们人生的未来发展却可以由自己来掌控,
《亲密关系》中提到:”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成熟理性而自律的关系感情,才不至于影响彼此的生活和感情。
什么是真正的爱?我们都在慢慢摸索中,没有人天生懂得如何与爱人相处,但却要懂得自我改变与调整,不要自怨自艾,完全归咎于家庭,缺爱的孩子的确会更辛苦,却不该成为自己不幸的唯一借口解说自己的悲剧人生。
文/感情中转站
人生孤单,有我相伴,你有什么情绪压力,情感问题,又或者不同的个人观点,私信我,站长来帮你一起找到相对最佳的处理方式解决困难与问题。#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