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我的家乡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也就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所在地,除了享誉国内外的圆土楼,还有四方的土楼、半圆的土楼,这些都可以称为“围屋”,是中华客家文化特色民居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坞堡的活化石”。又是一年春来到,你家怎么过大年?我家的习俗有许多,看看和你家乡有什么不同呢?

01一、家家户户大扫除,除旧迎新备年货

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到除夕这几天,客家人就已经进入了“备战状态”,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着过年该置备的家伙事儿了。
1.搞卫生、大扫除
在年二十五到二十七这几天,挨家挨户大扫除,来一次“断舍离”,爸爸和哥哥操持着力气活,把大件的坏家具置换成全新的模样,妈妈和妹妹则全副武装,洗被子、洗碗筷、洗地板、清洗门窗家具等等,都是为了过年能够“像样点”。
2.杀大猪、敬大神
到了年二十八、二十九,家里有大猪的,开始杀大猪,分售给需要的人家,而养了鸡鸭鹅的,也会有许多乡亲们光顾,开始准备春节几天拜神和待客的食材。
注意了,在客家,敬神是大事儿,只要有大事儿都得敬神,特别是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早上,备好香火、蜡烛、烧纸,还有鸡、鸭、鱼、猪肉,还有水果、饼干、糖果、茶、酒,都是三份。敬天地神明、灶神、伯公(应该就是土地神)等等,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长寿。
3.蒸年糕、酿米酒
在我们老家,年糕和大家所以为的“糍粑”不一样,当然客家糍粑也是很出名的,我爸常年做的小生意就是客家糍粑。而这边说的年糕,我们客家人称为“糖糕粄”,早些时候的“糖糕粄”都是用篓筐装的,用芭蕉叶垫上一层,年糕还会有芭蕉叶自带的香气,年糕的主要食材是米粉、白糖、红糖、花生米,有些还会放上红枣,增加年糕的美观度。这几年,新生活越来越好,装年糕的载体也换了又换,如今是用简便的塑料包装袋蒸制,少了古老制法的味道了。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客家米酒也是出了名的香甜。我就曾经因为贪杯,大年初一在发小家喝了三小盅,然后被发小两个姐姐抬回家去了,这事儿在姐妹间都成了好几年的笑话。
在我们老家,酿制米酒一般都是客家女子独有的技艺,老古话说“客家山村女人可以不会烧菜、不会干家务,但不能不会酿酒”,可见在客家人生活中,酿米酒可不是一件含糊事儿。
4.逛圩天、备年货
我们老家每逢农历“四九”是乡里的“圩天”,所以年二十九就成了备(qiǎng)年货的最佳时机,水果摊、干货摊、鸡鸭摊、年画摊等等应有尽有,一大早老街上人满为患、摩肩擦踵,压根就没有落脚的地方,绝对的亲密接触。
客家人的“圩天”也叫“圩日”,依农历而定,一般是五天为一轮,不同的地方,“圩天”也不同,大致分为“一六”圩、“二七”圩,“三八”圩、“四九”圩和“五十”圩,这一天,是大多农村人期盼来临的日子,也是大采购、收获颇丰的日子。
更早时候,还有一些讲究,就是每到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都要理发,预示着新一年从头开始。那么圩天的时候,老街上的理发店就会人满为患。当然,现在也还是有这个说法。除了理发,还要换新衣服,穷人家的孩子,一年到头可能也就等过年才能买上一套新衣服,别提多开心了。现在生活好了,手机点点,新衣服就到家了,反而没有了小时候那种热乎劲儿了。

02二、耍龙舞狮闹新春,敲锣打鼓过大年

过了那年二十九,就是年三十,也就正式过年了,这一天的习俗也挺多,很多都体现在细节里。
1.爸妈准备年夜饭,兄弟姐妹贴春红
年三十的一大早,老爸老妈就开始杀鸡杀鸭准备年夜饭了,除了大鱼大肉,客家人的餐桌上永远也少不了一道客家美食——芋子包或者芋子粄。这是我们老家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主要做法就是芋艿蒸熟后,去皮,捣成泥,然后加入木薯粉和盐,揉成团,如果想吃芋子粄那就直接搓成条切块,如果想吃芋子包,就揉成球,再戳个洞洞,捏成高脚帽一样的形状,再打一勺“包芯”装进去,最后捏成一个小山丘的模样,就是芋子包了。这个“包芯”也有讲究,一般是瘦肉、笋干、丰鱼、香菇、萝卜丝、木薯粉等剁成沫烹制而成,如果有到我们家乡的可一定要尝尝。
而兄弟姐妹们则张罗着贴对联和年画,以前都是用木薯粉冲了开水兑成“胶糊”贴对联,每次贴对联的时候总有那么几个人把上下联贴反,把我给气得真想上去给他揭下来重贴!奈何“胶糊”耐力十足,揭不掉,也就这么一错错了一整年。现在“胶糊”用的都比较少了,双面胶或透明胶直接招呼上,倒也省事儿。
2.推杯换盏发红包,其乐融融看春晚
一天的忙碌为的就是晚上的年夜饭。说是年夜饭,可很多时候天还没黑大家就坐成一圈了,有时候还有攀比现象,看看谁家先张罗完、谁先吃上,吃完自家,还会去其他家吃,比如比较亲的叔叔家,或者三五成群的同辈人,相邀着喝酒划拳,别提多热闹了。说到这个划拳,我这活了三十年了,至今听不懂他们嚷嚷的是个啥。
吃年夜饭,除了喝酒划拳,还有个很重要的环节,发压岁钱,我们老家是老一辈的给小辈们发红包,但是出去赚钱的大人们,也会给长辈们发,聊表心意,互相之间说几句祝福的话。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起围坐在沙发上看春晚,吃糖果、嗑瓜子,聊一聊这一年来大家的变化,说一说新的一年大家又有哪些奔头。
有时候一年里工作挺辛苦,可这时候所有的苦和累,就这样被家人的嘘寒问暖冲淡了。长大一岁了,回眸一望,发现过往一切,真的都不算什么事儿,只要能大家聚一起,和和美美过大年就够了。
3.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
吃完年夜饭、看完春晚,差不多就洗洗睡了。在我们客家老传统里,这一天必须洗澡,不洗澡会变牛的!这一晚,挨家挨户的灯火都会长亮着,也就是守岁,我们客家话叫“照岁”,小时候我房间“照岁”用的都是小小的红色的灯,每每这个时候我就特兴奋,终于不用摸黑睡觉了!
老人小孩都睡觉去了,但年轻小伙们可睡不着,我们那儿还有一个新年仪式,叫“开门”,每年的时辰都不一样,有时候是十二点一到就是吉时,有时候还要熬到两三点。吉时一到,黑幕中万紫千红开遍,新的一年就在热闹的声声爆竹里到来了。

03三、拖家带口拜年去,美酒佳肴迎客来

客家人的一向重情重义又好客,大年初一到初四是相当热闹的,走亲访友特别忙。
1.大年初一去敬神,挨家挨户来拜年
过了除夕,就是无所事事的大年初一——除了一大早敬神比较有仪式感,之后就是去左邻右舍家拜年,看看别人家的茶点有没有更好吃,好像也就没有别的什么事儿可干了。
说道敬神也是特别有趣的。一大早起来,在天井里烧个香,敬个神,然后跟着妈妈去庙里继续烧香敬菩萨,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拜文殊先生,让他保佑我考一百分!长大后,我还是喜欢去拜文殊先生,让他保佑我下笔如有神!
大年初一这一天,也有很多忌讳,比如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不能扫地——据说会把财往外扫,这可是大忌!不能挑尿桶——农村里,浇个菜啥的,这里不得不吐槽我妈,怎么讲都不听,哎……
2.大年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走亲戚
《回娘家》中一句“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后还背着个胖娃娃……”可以说是相当形象了,对于客家女人来说,能够在这一天回到生养自己的娘家,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早些时候交通不便,这一天都是靠徒步行走的,较远些的地方回来一趟真的不容易。
作为刚成家的客家姑娘,每次回到家听到有人说“你来啦”,而不是“你回来啦”,心里别提多么不是滋味了,嫁掉了就是亲戚了,而不是亲人了,这一点是我作为客家人特别为我们客家女人抱不平的地方,当然这也不是单单我们客家风俗如此,这大抵应该是中华民族传统“糟粕”的一个缩影了。
年初三初四的时候,会去许多地方走亲访友,小朋友大抵都忙着“叫人”,叫叔叔叫舅公舅婆,转身可能就忘了谁是谁了,人太多了,记不住,可能只想着“这一家的瓜子比较香”。等长大些了,对走亲访友也没了兴致,年味也就淡了。
除了去亲戚家,当然还有迎亲戚来。老爸做好一桌子菜,老妈盛上一壶好酒,请客人们品尝;有时候忙不过来,来了一波又是一波,累得够呛,可是一年到头也就这两天热闹,对于常年在家的老人来说,也是值得高兴的事儿。

04四、各宗亲房祭祖先,同姓族人闹元宵

在客家文化中,宗族的概念是相当浓厚的,可以说除夕到初四这几天是“小家过大年”,那初五到元宵则是“大家过大年”。
1.初五初六祭祖忙
每到初五初六,我们老家挨家挨户就开始忙着祭祖了,我们客家话说“扫墓”。祭祖是对祖先的敬重,也是对故土的思念。以前祭祖都是清明节或中秋,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初五初六就成了祭祖的日子。我们客家人祭祖比敬神还要隆重,因为客家人有很强烈的宗族意识,初五初六这两天会分好几拨同宗同族的人一起杀鸡杀鸭去山上祭祖。每当这个时候,几家人难得聚到一起,所以可以说这一项活动也是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维系了宗族亲房之间的感情。
2.元宵佳节闹花灯
我家的姓氏主要以“沈”姓为主,等到元宵佳节的时候,沈氏一族敲锣打鼓、耍龙舞狮,夜里,长辈们会为孩子们准备一个火把,火把的做法很简单,就是一个装了煤油的竹筒,竹筒上塞了纸团,点上火就是一个火把了,每个人都拿着个火把出门去,走在街上和大家汇合,跟在狮子或龙灯的后面,浩浩荡荡地去街上。
队伍每到一户人家家门口,迎接我们的鞭炮声就会响起来,火花四溅、热情飞扬,最后到祠堂里去,烧香拜祭祖先,最后烟花齐放、照亮了整个黑夜,热闹的春节也就在这一声声烟花爆竹的余音里接近尾声。

05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们老家的客家春节。你的年,在哪儿过?又过着怎样的热闹呢?不妨在留言区告诉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热闹。
疫情当前,远方的游子,相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只能码字回味自己家乡的春节,增添一丝年味了。也许我总结的还不全面,若你也是客家人,来说说我还漏了啥吧?
最后,祝福每一位看我文字的你,新春快乐,阖家欢乐!
举报/反馈

走读生五月

619获赞 180粉丝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影视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