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历朝历代的百姓都是十分重视的,我们如今的一些民俗也是从先民那里继承下来的,了解古代的新年习俗也可以让我们对如今的春节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那么在城镇文化取得极大发展的两宋时期,生活富庶的百姓们是怎么庆祝春节的,他们的习俗又对如今的我们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上图——庆祝新年的宋朝百姓
宋代的桃符和年画
我们对于宋代春节最早的印象,可能就是王安石的那一首《元日》了,其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更是生动地描写出了古人们在春节当天辞旧迎新的欢快场面。而其中提到的"桃符"在如今已经很不常见,那么其究竟是什么呢?
上图——神荼郁垒画像
所谓的桃符其实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其就是用桃树枝干雕刻成的两个小楔子,在雕刻完成之后,人们要在这两个楔子上分别刻上"神荼"和"郁垒",这是两个神话人物的名字,传说他们居住在桃树之下,会用蒲苇做成的绳索抓捕恶鬼,因此人们便用他们的名字来恫吓那些小鬼,而桃树也因为他们的存在有了辟邪的功效,这就是桃符的由来了。
对于桃符的使用方法,人们说法不一,有的人提出桃符是悬挂在门的两侧的,但实际上在苏轼的笔记中曾经将桃符拟人化,形容其为"半截入土",也就是说桃符其实是要被钉在门前地上的。
上图——现在制作的桃符
由于桃符是成对出现的,而且在使用的时候也要放在门的两侧,因此一般人们会将桃符当做春联的前身。但是实际上,在宋朝的时候春联就已经出现了,而它和桃符是并存的。
当时的春联才刚刚出现,因此其形制还没有被固定下来,有些人和现在一样,会将准备好的吉祥话写在纸上,粘贴在门的两侧,有的人则会选择将字刻在桃木板子上,这样既可以祈福又可以驱邪,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宋代春联的内容,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得到详细的资料了,但是其横批的内容却是十分统一的,那是因为宋代的春联横批都是一样的,即"顺天行化"。这个横批表示这户人家在新的一年里会顺应上天,做事符合教化。与其说是祈福,更像是一封对北宋统治者的保证信,其会成为统一的横批也就不难理解了。
上图——现存的宋代年画
宋代对于大门的装饰除了春联和桃符之外,还有一样必不可少的东西便是年画。由于年画的正式成熟还要等到明代,因此宋代的年画其实大多就是门神像。人们在新年这一天会将新的门神像贴在大门上,以此来方式恶鬼衰神进入自己家。
和隋唐时期的门神像不同,人们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神荼和郁垒像了,宋朝百姓们更喜欢用武将的画像做门神,除了现在也有的秦琼、尉迟恭之外,张飞、马援、岳飞等人都是常见的形象。
上图——门神
不过宋朝的时候也已经有了祈福型的门神,其中最知名的就是"财门钝驴"了。这时一个驮着干柴的胖驴,其中柴和"财"谐音,这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广进。而和其功能相似的,还有"回头鹿马",这时取了"禄"的谐音,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交上好运势。
宋朝百姓如何驱邪避灾
在隋唐之前的时代了,春节其实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节日,并没有太多的喜庆气息,人们在这一天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举行驱邪的仪式。虽然在宋朝时春节已经逐渐转变为喜庆的民俗节日,但是人们依然会用一些小行动来完成春节古老的驱邪仪式。
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宋朝人都会在家门口挖一个小坑,然后在里面埋下一只用面做成的蛇,以及煮熟的豆子和鸡蛋,在埋这些东西的时候,嘴里还念念有词:
蛇行则病行,黑豆生则病行,鸡子生则病行。
意思是如果这条蛇从地底下钻出来,或者豆子发芽,这个鸡蛋孵出小鸡,那么自己家人就会在新年里染上疾病。而这三件事显然是不会发生的,因此这对于宋代百姓来说就是一场不会输的"赌局",人么只不过是希望用这种方式来祈求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在做完这件事之后,人们还要到街道上去观看驱邪的傩戏,所谓的傩戏就是让一些人假扮鬼神,再上演一出驱鬼的大戏,以此来吓唬那些鬼神不再为害人间。
上图——如今的傩戏表演
这种仪式在唐代之前是严肃甚至略显恐怖的,但是随着市镇文化的发展,傩戏中加入了部分娱人的内容,也成为了一项百姓喜闻乐见的新年文化活动。
在初一这天,除了百姓自发组织的傩戏表演之外,皇宫里也会派出一支专业的傩戏表演队伍,在京城中进行傩戏表演,人们会通过观看这一仪式的方式,祈求自己在新的一年中能够不为鬼神所妨害。
宋朝的百姓在新年的时候,还会用一些特殊的饰品来打扮自己,其中最常见的是一种叫做华胜的头饰。这是一种用青绿色的纸张或者丝绸裁剪而成的长条拼成的头冠,在新年到来的时候佩戴它据说可以去除灾祸,并且也可以为新年增添几分喜气。
上图——精美的华胜头饰
在宋朝的时候,制作华胜的纸条数量一般是按照人的年龄来确定的,一个人几岁他头上的华胜就有几条。而南宋时皇帝也会赐给大臣们华胜,不过其是用金银丝制成的,而且上面还有燕子、雄鸡等装饰物,样式十分精美。
由此可见,虽然到了宋朝的时候,春节消灾避害的意味已经逐渐被祈福所取代,但是人们依然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
宋朝新年的特殊食物
提到宋代新年的特殊食物,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的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大黄、白术、桂枝等药材酿成的酒,据说是唐朝名医孙思邈发明的。人们相信在饮用这种酒之后能够增强自己的体魄,因此便在新年到来的时候饮用,来让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能够保持身体健康,百病不侵。
上图——屠苏酒
除了饮用屠苏酒之外,宋朝的百姓还延续了之前的风俗,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他们会食用五辛盘。所谓五辛盘就是用五种辛辣蔬菜的拼盘,古人认为食用这些食物能够强身,也能保护自己免受疾病的侵害。
这种习俗从魏晋时期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五辛盘一般是由葱、姜、蒜、韭菜和萝卜构成。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对五辛盘做出了改进,除了上述几种食材外,生菜,青蒿等食物也是五辛盘中的常见食材。而宋朝皇宫中的厨师,更是用腊肉等食材来为皇帝制作五辛盘。
上图——五辛盘
宋朝百姓们在新年同时也要吃一种名为"馎饦"的食物,据说其名称来源于波斯语"面粉"的音译,其实就是一种手工制成的无馅面食,和现在山陕地区的揪面坨十分类似。这种食物在制作的时候需要先将面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然后用手将其搓成两头翘,中间凹的小面片,再投入肉羹中煮沸,便可以食用了。
馎饦在制作的时候讲究的是每个面片投入锅中的时候都要有响声,这和春节热闹的气氛无疑是十分契合的,而且这种食物吃起来十分暖和,也很适合在寒冬中食用,因此受到了宋朝百姓的欢迎。
不过虽然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了许多专门为春节准备的食物,但是在这时守岁的风俗还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因此还没有年夜饭的概念。
上图——煮好的馎饦
结语
在我们提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的时候,宋代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的存在。虽然其在军事表现上并不突出,但是宋朝发达的经济和繁盛的文化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宋朝的文化背景也让民俗文化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今天的许多新春风俗就是在宋朝被确立下来的。
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莫过于春联和年画了,这两种民间文化形式都在宋朝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被全国百姓所接受,成为了春节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文化发展的同时,春节的文化内涵也在宋朝变得深厚,原始的祭祀功能和宗教色彩被喜庆的节日气息所冲淡,这都让春节变得可爱起来,逐渐变成人们最喜爱也最重视的传统节日。
除了习俗的演变之外,宋朝发达的经济也让百姓们的新年餐桌变得丰盛起来,除了五辛盘这样的蔬菜拼盘之外,鸡鸭鱼肉等佳肴也都成了宋朝新年必不可少的存在。
虽然那时还没有年夜饭的概念,但这种阖家团圆共享美食的乐趣至今也是人们的最爱。
注:
本文关于宋代风俗的相关描述,参考自《中国全史·习俗卷》以及《过一场风雅的宋朝生活》。
文章结合史实并掺杂个人理解分析,如有出入或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讨论。
点赞、收藏、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举报/反馈

清风文史

12.9万获赞 17.1万粉丝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