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让大洋彼岸的留美科学家们兴奋不已。此时,已在美国完成学业的周廷冲与黄翠芬夫妇下定决心要回国参与建设。他们在导师李普曼教授的帮助下,购买了由美国旧金山开往天津的货船散票,冒着被移民局搜捕的危险,历时五十多天漂洋过海回到祖国。
黄翠芬,我国著名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基因工程创始人之一。
黄翠芬(来源:中国工程院官网)
20世纪50年代,她成功研制四联创伤类毒素、高效甲、乙型肉毒类毒素;70年代,在国内率先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细菌毒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基因工程疫苗研究;80年代后,开展了基因工程多肽药物研究;2000年以后开展分子肿瘤研究。
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军事医学,她说:“我实现了当年回国的初衷———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一心为国,夫妻俩携手共进
1950年,黄翠芬与丈夫周廷冲在海上漂泊了五十多天之后,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当看到地平线浮出海面时,他们深深拥抱在一起。
周廷冲(左五)与黄翠芬(左四)夫妇回到祖国
回国后,黄翠芬与周廷冲来到山东医学院,投入到医学院的筹建工作中。黄翠芬担纲筹建“微生物教研室”,丈夫周廷冲挑梁筹建“药理学教研室”。在夫妻俩同心协力下,他们在半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两所教研室的筹建工作。
当时,初具规模的两所教研室已经能够同时培养初、中、高级医务人员,这一创举被许多人称之为奇迹。
考虑到新中国药理人员与医务人才严重不足,黄翠芬与周廷冲立即开展了学员的招收工作。他们一边编写教材,一边给学员上课。白天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晚上回到家继续伏案写资料、做实验。
对他们来说,学员的光明前程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
除此之外,他们还积极响应国家卫生部加速培训中级医务人员的号召,分别承担起《细菌学》与《药理学》的编写任务。经过3年时间,夫妻俩提前完成了编写计划,这两部近20万字的教科书也成为建国后我国医疗卫生教学第一部中级教科书,为我国医疗卫生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他们还将稿费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国家,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1953年秋,黄翠芬选择进入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毒素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继续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做贡献。这期间,周廷冲也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事业。二人携手并进,为我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创建全军第一个分子遗传学实验室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上出现了一门新兴学科——分子遗传学,这是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学科。当时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科学界,都对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持观望态度。1978年,黄翠芬受命组建全军第一个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并收到了钱学森教授支持她筹建全军第一个遗传学实验室的书信。
钱学森说:“这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技术,一定要跟上先进国家的步伐。”
黄翠芬深知这一技术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她欣然接受了任务,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研究之中。1979年下半年,筹建工作在一家幼儿园的旧房子里开始了。
为了尽快掌握这一项全新的技术,1982年,黄翠芬自费远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学习了半年。这期间,她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台前试验近10个小时。不久之后,黄翠芬从选取的24个菌样中发现了许多新现象,研究也很快取得了新的进展。半年的时间内,黄翠芬参与完成了两个科研项目,发表两篇论文,并且筹集了将近一万美元的实验仪器设备以及试剂。
在即将结束学习时,黄翠芬婉拒了美国亲友的挽留。她深知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再次毅然回到祖国继续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并把筹集的全部设备与试剂奉献给实验室。
为筹建实验室,黄翠芬亲自选拔人才,并解决了20多名技术骨干与爱人两地分居的问题。
实验室筹备过程中,针对分子遗传工程的学科研究工作,党委内部曾出现过不同看法:在不确保成绩的情况下,投资这一研究项目到底合不合算?
1982年底,分子遗传学研究室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协作,用遗传工程新技术首次成功实现ADW亚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无性繁殖。这一成果彰显了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研究工作的作用,分子遗传学研究室的工作随即得到了大力支持。
黄翠芬认为现代化的科研事业需要团结一致、协同攻关,因此她担负起全室科研任务的组织指挥工作,并在领导的支持下把试验室里30多名同志送到有关单位学习,自己带领两名同志进行筹备工作。这期间她经常给他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使室里的同志团结一致、共同攻克难题。
在黄翠芬与实验室同志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的分子遗传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她却从不在乎名利,把传授经验、作报告的机会都留给了室里的同志。
“工作是大家干的,还是同志们去讲为好。”黄翠芬总是这样说。她依旧钻进闷热的实验室,昼夜进行科学研究。与她一同共事的同志,不仅在她身上看到了对科学的热忱,更学到了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科研精神、优良的作风。
攀登不止,攻克难题
1984年,黄翠芬获得了“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然而,当时已经63岁高龄的她并没有因此停止攀登的脚步。
黄翠芬注意到一组统计数据:每当军队处于战争、地震、水灾等环境时,人腹泻的发病率就会大幅上升,新生仔猪的腹泻发病率也高达60%以上。于是,她便针对人畜腹泻有没有一定联系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她承担了国家“863”人类细菌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研制,并指导“863”溶栓药物基因工程研究等多项大型课题,主持了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仔猪腹泻基因工程疫苗研究。在异常简陋的实验室里,黄翠芬只醉心于研究,不为外界环境干扰,最终攻克的的难关。
1995年,黄翠芬主持的幼畜腹泻疫苗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肠毒素基因灭活,并保留了保护性抗原基因,成为国内第一个被批准试生产的基因工程产品。黄翠芬凭借这项研究成果再次获得国家进步科技奖一等奖。
1996年,黄翠芬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黄翠芬在广州培正中学做报告
2011年8月9日,黄翠芬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在科研事业上取得突破,是黄翠芬一生的追求,源于她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曾经与她共事的黄培堂说:“我觉得黄教授思路敏捷,考虑国家、军队的需求,在她头脑当中是比较占有主导地位的。”
黄翠芬的科学头脑与科学精神是中国科学界的宝藏,也是世界科学界的宝藏。
黄翠芬
(1921.3-2011.8)
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夫妻院士”——记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院周廷冲黄翠芬夫妇》,解放军报,1996年5月
2.《黄翠芬不图名利重在事业甘为人梯》,光明日报,1984年4月13日
3.《女院士的情怀—记分子遗传学家黄翠芬》,科技日报,1996年7月8日
4.《黄翠芬院士采集小组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5.《黄翠芬简介》,中国工程院官网
6.本文图片均来自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举报/反馈

全景科学家

5.9万获赞 13.8万粉丝
“中国科学家”官方熊掌号账号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