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重庆市中医院发布讣告,重庆首位国医大师、中共党员郑新于2月6日21时46分逝世,享年96岁。
国医大师,即国家级中医大师,代表着中医界的最高荣誉。郑新与中医有着怎样的故事?
为中医“抱不平”
2月7日下午3点,石桥铺殡仪馆,哀乐低回,郑新的追悼会正在举行。
郑新的学生、市中医院肾内科主任熊维建说,郑新是河南郏县人,起初学的是西医,后来转而学习中医。
“因为中医的神奇,我是亲身见识过的。”重庆日报记者几年前曾采访过郑新,当时他说的话还言犹在耳。1953年,郑新因打球扭伤了手腕,疼痛难忍。中医科的医师见他十分痛苦,便给他扎了几针,第二天他的手腕居然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好了。从此,郑新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8年,郑新加入重庆市第二届西学中班学习,毕业后进入重庆市中医院。
在人们的印象里,中医一般只能治疗慢性病。郑新和同事黄星垣却不这样认为。“谁说中医不能治疗急症?”他俩决定一起攻克这一难题。
郑新利用业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古代中医典籍,对古方进行改良,逐渐形成一套中医应对急症的理论,还研发了系统的中医制剂配方——清热解毒针、参麦针、针液养阴针、火把花根片等,这些药有的能直接静脉注射,有的可以口服,对于外感高热、感染性休克、心绞痛、心律失常、休克等急症和慢性肾炎等都有显著的效果。
其中,参麦针从1978年开始研制,用时8年,经过药理试验、动物试验和用于人体后正式投产,至今仍是国家指定的中医院急症抢救药品之一,可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
“这些制剂配方很管用,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使用。”熊维建称。
虽然为中医“抱不平”,但郑新从不否认西医。他始终认为:学术应互相渗透,取其长。
专注中医治疗肾脏病
虽然已临近春节,位于市中医院住院楼b栋7楼肾病科的床位仍很紧张。
熊维建说,肾病科现有75名医护人员,病房床位66张、血透床位56张,全年出院人数2000余人、门诊近50000人次。“这些都与老师的付出分不开。”
上世纪90年代,郑新发现,高血压肾脏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中医系统却缺少专门医治肾病的良方,于是,他开始专注肾脏病的中医治疗。
通过研究,郑新创立了“肾病三因论”和“肾病多瘀论”,先后研制出疗效独特的院内制剂肾病Ⅰ号、肾病Ⅱ号等,研制的“补肾胶囊”“肾衰灵灌肠液”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延缓肾脏病的发展,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1999年,年过古稀的郑新已满头白发,即便如此,仍坚持看门诊、查房。这一年,他提出自己一直未了的心愿:创办一个中医肾病专科,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2000年冬天,市中医院肾病科正式组建。郑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传帮带”上,他坚持每周两次门诊和早晨教学查房,定期讲课,并为年轻医生点评医案。从中医十问,到望闻问切,如何以小见大、如何开方用药,郑新都会作详尽解释。在他的辛勤耕耘下,市中医院肾病科成长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13年成为国家临床中医重点专科,跻身全国名科前列。
2014年,因其贡献突出,郑新被评为国医大师。
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
郑新有一个规矩:只要是出门诊,早上7点他就到诊室,对每个病人都仔细询问既往病史,看病历记录,把脉问诊,再开方用药,整个过程一丝不苟。
“学习中医首先态度要端正,要戒骄戒躁,不可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中医需要积累,要学好中医,可能需要投入毕生的精力。”市中医院肾科病医生张玲大学毕业进中医院工作就跟随郑新出诊,至今,她仍记得老师的告诫。郑新总是说,学习中医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修德”,二是“研术”。
“他反复告诫我们,学医先习德,学中医必须先‘正心端品,怀仁去贪’。郑老常说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要先怜悯病人,替病人难受,要把病人的病当成自己的病一样看待,千方百计解除病人的痛苦。”张玲感叹道。
郑新一生给多少病人看过病?据中医院粗略统计,经郑新诊治的患者多达数十万人次,遍布全国各地。
“郑老把毕生奉献给中医药事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知识财富,他的离去是重庆乃至全国中医药事业的损失。”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守富说,全院医护人员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团结奋斗,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生命健康服务。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举报/反馈

金台资讯

592万获赞 86.5万粉丝
精选资讯,时事热点、健康养生、娱乐八卦
人民网精选资讯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