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 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吴吉 实习生 黄诗园
“当时,全国的疫情形势很紧张。我在新闻里看到,医护人员长期佩戴防护设备和使用消毒液导致面部和手部皮肤受损,心里很着急。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可以帮到他们!”回想一年前向武汉数家医院捐赠新型创面修护及防护产品的一幕,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奕光博士表示,那源于一种“必须做些什么”的冲动,更源于十几年科研的厚积薄发。
目前,他和团队研发的壳聚糖基生物材料技术已经产品化。除了医护人员,他们的心愿是要用科技保护更多人……
吴奕光和学生们在一起
心系医护人员,送上“隐形手套”
2020年2月,吴奕光团队联系了武汉市协和医院、中南医院、红会医院和天佑医院等,捐赠两批次的伤口护理软膏和喷剂敷料,市值超过70万元。据吴奕光介绍,这种敷料运用海洋生物新材料技术和仿生设计,创造本源性促愈合、长效抗病菌性感染和平衡修复的理想创面修复,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喷敷后如同戴上“隐形手套”,可以一洗摘除。
“当时就是着急。一线医护人员避免接触性感染非常重要,但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等防护装备,额头被压破甚至起了脓疱,乳胶手套、消毒液和洗手液的反复侵蚀也使得很多医护人员双手皮肤受损,如果处理不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而且,传统消毒液也没有对病菌和病毒的长期阻隔作用”。在为医护人员的安危揪心时,吴奕光突然想到,自己团队研发的敷料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2020年,吴奕光团队捐赠给武汉多家医院的物资
吴奕光团队研发的产品能在创面和皮肤上形成致密但透气的物理屏障,作为保护层阻隔病菌和病毒。他表示,从抗疫一线反馈回来的信息看,这批产品解决了医护人员的当务之急,在实践中效果理想。“我们的产品经过了多年的临床检验,是成熟的,所以我才有底气送往抗疫一线。”吴奕光自信地说。
“灵光一现”后的“十年磨一剑”
捐赠产品给抗疫一线,这个念头的确是吴奕光的“灵光一现”,但背后,其实凝结了团队长达十数年的科研心血。
吴奕光的研究领域涉及功能型生物高分子材料、医学高分子材料及制品。他首次提出了“甲壳素仿生分子设计”理论,通过化学修饰低等生物糖胺多糖甲壳素,制备仿高等生物糖胺多糖的系列改性甲壳素生物材料,并运用组织工程原理开发医疗器械产品,应用于粘膜及皮肤创面的修复。据了解,该技术最早开发的产品曾获得国内首个壳聚糖基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改性甲壳素生物敷料”的注册证。
吴奕光潜心研究壳聚糖基生物材料十余年
壳聚糖是天然海洋生物材料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目前壳聚糖基生物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创面修复中。吴奕光团队按照甲壳素仿生化学修饰思路,分子修饰低等生物糖胺多糖甲壳素,并运用组织工程技术原理,制成不含活细胞的溶胶型表皮支架,作为植入的安全性、抑菌性临时替代表皮,具备各种单纯功能性载药敷料、外用抗菌药物和促愈合药物的作用,衍生出新型的无菌湿性创面自修复手段,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皮肤创面,实现了集抗细菌性感染、平衡修复和快速愈合于一体的功效,且具有镇痛、止血的效果。
“以前,我们的产品多用在烧烫伤创面修复和老年人褥疮创面修复上。”吴奕光说,产品在抗疫一线保护医护人员的应用场景给了他“灵感”。“其实,疫情让普通人也都提升了自我保护的意识。我们这种产品完全可以用于日常防护——出门喷上,形成阻隔病菌的膜状保护层;回家洗掉,既方便又有效,还可以很好地修复创面。”
“走出”实验室,铺设全链条
经过“十年磨一剑”的精雕细琢,科研成果已日趋成熟。吴奕光说,他现在更希望看到,科研成果能“走出”实验室,走向工厂,走向用户。
据悉,吴奕光团队已与江西光至金辉医疗制品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海洋生物材料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就设立于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内,集合了深大多位专家、学者的智慧。而且,公司内也设立了“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技术成果转化中心”。一条完整的产、学、研链条已经初具规模。
2020年,公司完成了多项产品备案和医疗器械申报注册。“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是,展开氨基多糖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申报注册,这样我们的产品能更好地在医院推广,满足医院巨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吴奕光说。
除了创面修复产品外,吴奕光团队还在不断地拓展壳聚糖基生物材料的应用场景——例如用在人体软组织修复方面的关节润滑凝胶,抗菌的可吸收的手术线、真皮支架,用生物材料做的双层脑膜补片……“做好产业的布局,同时,科研不能停歇”,这就是吴奕光及其团队的“下一个五年计划”。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