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29日电 (宋亚芬)近一段时间以来,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各地陆续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务工人员就地过年。就地过年、减少出行活动、限制大型聚集性活动和公共场所人流量等,无疑会对春节消费带来一定影响。
在此背景下,应如何稳定春节消费?近几年来,消费一直是政府政策的发力重点,从长期来看,消费方面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就此,中新经纬客户端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进行了专访。
春节稳消费要做好协调
在大部分职工及务工人员不返乡的情况下,消费方面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对此,刘元春分析,就地过年肯定会减少普通民众的一些额外的不必要消费,另外因疫情原因原来传统大家庭过年的一些餐饮娱乐消费也会减少,但不会影响常态化的日常消费。
去年春节期间,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消费获得快速发展。刘元春预计,由于疫情的原因,线上销售替代线下销售的替代性消费今年肯定还会产生。另外,就地过年肯定会将很多大家庭分解到各个区域,这可能会刺激一些娱乐性的云消费的发展,所以春节期间一定要把这些娱乐节目弄好,丰富文化娱乐。
针对这些发展趋势,刘元春认为,稳消费要做好协调操作。首先是政府要加强补贴,特别是对中低收入阶层以及受疫情影响冲击比较大的特殊人群的补贴。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春节的温暖,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他们的基本消费能力。其次,加大公共服务和提高中高端商品的质量。一些服务保障,尤其是快递物流服务要跟上。在供给方面要加大供应的力度,最近一些疫情中风险区就是由于供应链和配送体系没有弄好,导致群众生活保障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各地居民的消费供应链和消费供给,一定要加大力度。不仅要保障需求的多样化,还要注意配送的及时性和全覆盖性。针对中高端人群消费需求,则要从供给侧方面满足这一群体对于消费品质的要求,在多样化消费、品牌化消费方面注意补短板。
促消费政策为何重点布局汽车、农村?
每年春节,往往也是汽车消费的高峰。近几年,为了促进消费,深挖消费潜力,相关部门出台了大量的促消费政策,其中汽车消费、农村消费一直被摆在重要位置。对于这一政策重点,刘元春解释,这是因为汽车消费在中国整个消费总量中占比很大。
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副司长蔡荣华曾在媒体发布会上披露,汽车消费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约占到10%左右。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体上是41万亿元,汽车就占了近4万亿元。
而农村消费成为政策重点的原因则是发展空间大。据刘元春介绍,目前中国农村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与城镇消费差距还很大,但增速连续8年超过城镇消费,可挖潜的空间还比较大。另外,随着农民收入的提升,消费需求方面也需要更多地满足。近几年来,农村消费已成为不少企业布局的重点,很多网络平台的发展也逐步向一些偏远地区渗透。
稳消费根本上要靠稳收入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9%。虽然降幅比上半年收窄,但仍未恢复常态。对此,刘元春表示:“不要老想着一下要把消费刺激到恢复常态!因为整体经济运行还没恢复常态,收入还没恢复常态。消费是个慢变量,并且消费本身的分层性很大,有刚性的,就是日常的吃喝拉撒睡,收缩的主要是具有弹性的部分,这一块儿不要过度作为,还是要有一些战略定力。”
刘元春认为,要从根本上稳住消费,还是要靠稳定居民的收入预期。“我向来主张不要用一些短期性的消费刺激政策来刺激消费,而是应当用收入分配政策,给居民一个稳定的收入预期。因为有稳定的消费能力,才是稳消费的关键。”
刘元春强调,过度的消费政策刺激,往往还会把消费市场和消费决策打乱,对短期消费的过度使用、持续使用,反而可能对消费不是太好。“比如,想让产品卖得更多,可以把价格降更多,补贴更多,但最后你会发现有些只是一个消费的替代。就像汽车一样,今天你让他多买了,明天他肯定就会少买。只要他收入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很难让他的消费发生质的变化。”(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