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家素,重庆市开州人,1962年-1967年,重庆大学无线电系学生。发明并主持研制成功世界第一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车“世纪号”,被选为“我国发明专利中有突出代表性的三个发明专利之一,在国家知识产权局陈列馆专利金奖展示厅中间展位长期陈列”。连续6年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者”。中文著作《超导技术应用》一部。“中外物理学精品书系高瞻系列12”英文著作《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Levitation(高温超导磁浮)》一部,2018年德国购买海外版权出版印刷与电子版一起发行。
06:21
上个世纪最后一天,即2000年12月31日下午2:26分,世界上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研制成功。适逢世纪之交,这辆驶入新世纪的车被命名为“世纪号”。把高温超导和磁悬浮结合起来,是一次跨越式发展,能够后来居上,这是王家素带领团队发挥超常的智慧,做出超常的努力取得的重大成果。
“世纪号”整车车导向力试验
1958年,正在上初中的王家素从物理老师的收音机里听到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激发了他对无线电的好奇。“对专业有爱好才有动力。”1962年,王家素考入重庆大学,进入无线电技术专业,从此开始了他的科研人生。“感谢重大,我选对了。”对王家素来说,重庆大学是他科研事业的摇篮。
大一刚入校的王家素
三次实践,一教地下室开启科研世界的大门
重庆大学第一教学楼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王家素与一教楼的地下室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在那里,王家素尽情地感受着科研的魅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重庆大学成功研制出一台电子管电子计算机, 这台计算机储存在二教学楼(原工学院大楼)旁边的一栋三层楼的红砖房。初入大学的王家素,第一次看到计算机求解四阶偏微分方程,蓬勃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渴望让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计算机不开机的时候,它的冷冻系统,供我们整个重大的学生吃冰棍都吃不完。”想到那个场景,王家素爽朗地笑了。
无线电系部分师生在一教学楼前合影
进校第二年寒假前夕,王家素和几位同学一起参加了无线电系组织的业余无线电竞赛(安装五管电子管收音机)活动。他们在一教学楼(原理学院大楼)地下室里一起熬夜、经历数次探索和实验,最终做出了灵敏度高、声音洪亮、清晰悦耳的五管电子管收音机,获得竞赛第一名,在松林坡礼堂召开的全系大会上获得了三本书的奖励。
小组同学讨论
优异的表现让老师们对他们投来赞许的目光。1965年春季运动会前,王家素和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接受了制作遥控航海模型的任务。他们在一教楼地下室又开始了新的实验。当时自动控制还很落后,他们做出的航海模型在民主湖表演,遥控模型现场前后左右自动运行、发射“导弹”等展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六十年代中期,重庆大学跳伞队表演
第三次与一教楼地下室结缘,是因为王家素所在的1962级无线电技术专业2班作为试点班级,参与了原高等教育部开展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那是1965年,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在其直属的27所重点大学中,选择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和重庆大学等四所学校进行“半工半读教育”改革试点,要求增加学生实践教育的内容,也就是学生到工厂劳动,边做工边学习。王家素被分配到“重庆大学无线电厂”金工车间当钣金钳工,在一教楼地下室制作稳压电源机壳,这是王家素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当了几个月的工人,这次体验让王家素在实践上有了更加直接深刻的感悟,也为之后的科研事业磨砺了耐心和毅力。
62级无线电系师生合影
古朴典雅的一教楼承载着学校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一教楼作为无线电系办公场所和专业课教室,与无线电系全体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而对王家素来说,一教更像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个体,在他成长的道路上,陪伴、激励,为他打上了重大人深深的烙印。
改变命运,大学时代遇良师
身高1米48,体重78斤,这便是王家素初入重大的模样。那个年代,饥荒情况严重,“甚至有人抢饭。”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家素不由地面容凝重,语气沉痛。幸运的是,当年郑思群校长打捞了一艘满载大米的沉船,造福了重大学子,王家素也终于吃上了饱饭。“重大救了我一命啊”,王家素不禁感慨。
因常年饥饿,刚进重大的王家素身材矮小,内心也常为自己的身高而深感自卑,直到他遇到了当时的体育老师欧阳旭辉。 “这是我最最尊敬的老师。”王家素回忆。欧阳旭辉是一名国家篮球队队员,抗日战争时,他报名成为了一名飞行员。抗战时候遭遇不幸,右手手指全部被炸断。“他教我们体育课,没有手指头,但投篮都是准的。他当过西南军区的篮球教练,也是重大篮球队的教练,所以重大篮球队水平很高。” 对欧阳旭辉老师的回忆让他的语气里充满着自豪和敬意。“这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完全没有瞧不起我,我那时又瘦又小,他还专门跟我谈话,推心置腹地。”欧阳旭辉身高一米八几,王家素在他的身边显得更加瘦小,但是他说,“只要你有健康的心理,好好锻炼身体,我保证你以后……”王家素话语里带了些哽咽,眼中泛起了热泪。
“我真的听进去了,我坚持每天早晨锻炼,后来我长到了1米73。”身高的增长给王家素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体育是一种精神,不只是一种锻炼。”欧阳旭辉的教导和关爱,让王家素感受到自尊被保护和善待。“毫不夸张,重大改变了我的人生。”自信、自尊,让王家素的内心强大起来,而重庆大学的老师们给予王家素的,远不止于此。
来自农村的王家素,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光着脚,没有鞋穿的。夏天地面滚烫,王家素就只有跳着脚走路。有一天,他在团结广场边遇到一位老先生,手臂上挂着一把伞,臂弯里夹着书。老先生朝王家素点点头,十分客气有礼。后来才得知那位老先生是重庆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金锡如。“我觉得很惭愧,我一个农村娃儿,他居然能瞧得起我。”在王家素看来,这就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底蕴。
王家素和同学在民主湖畔合影
由于高考时语文不及格,王家素便想在图书馆里多读些文史哲类的书籍。“我去的时候不知道看什么,也不好意思去问图书馆的老师。后来,一位50来岁的老师主动来跟我说,同学,你需要看哪方面的书?”通过交谈了解到那位图书馆老师知识量丰富得惊人,这让王家素深感敬佩。
《高等数学》主讲教师朱继生,对待教育十分严格。一次突击考试,全年级仅一个人及格, 朱继生老师在评卷时很沮丧地说“一个高材生都没有”。在《我的大学老师》中王家素写道:“我‘恨’朱老师,认为他将学生当作‘阶级敌人’对待。后来我搞研究并给学生上课,才悟出朱老师恨铁不成钢的苦心,而且我在教学时同样非常严格,效果很好。严格为首,方法次之。”
在临近第一学年年考前,王家素和两名同学在寝室拍打卷纸块儿,打翻多者赢。玩得正起劲,却正巧被数学老师代祥生逮了个正着。王家素见状马上解释说,天气太热了我们休息会儿。“代老师明明知道怎么回事,却没有批评,没有责怪。”那和谐可亲的微笑给王家素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不一般的微笑,是善意的批评,也是一种鞭策、一种期望。
62级无线电系学生毕业五十周年合影
大学时代遇到的这些良师,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王家素。“重大的这种文化给我一种很强的自豪感。人一旦有一种文化背景的自豪感,综合的力量是很强的。”这让王家素一直怀着这种文化自豪感,在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上有着永不枯竭的动力。
科研之路,为祖国奋斗五十年
“锻炼身体,为祖国工作五十年而奋斗”这句口号当时在重大里很盛行,“我真的工作了五十年。”王家素微微带些笑意。
自毕业起,王家素便正式进入了科研的世界,开始了他的超导事业。1997年,高温超导磁悬浮项目正式立项,科技部高新技术司的一位司长转告科技部长的话对王家素说:“你这个项目要么不搞,要搞就要搞世界第一。”王家素深感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坚定地朝着目标前行。
王家素、王素玉向“世纪号”加液氮
科研是一条注定寂寞无声且漫长无尽的路,“只有痛苦过,才知道什么叫科学。”王家素回忆,他曾为了推导一个公式,花了五天半的时间检查一个符号的正负错误。高温超导磁悬浮项目顶着巨大的压力和质疑,王家素带领课题组凭着团队合作和苦干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科研难题,他放弃了颇有天赋的笛子,放下了从小喜欢的书法,在项目上投注全部的心血,埋头苦干。
日出之美在于它脱胎于最暗的夜。在那段黑夜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之间的至诚合作是照进暗夜里的那束光。项目难度大、经费少、时间紧,科技部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决定将该项目延期一年。从来都没有过不按时完成研究计划的王家素,认为“人生能有几回搏”,表示一定要在20世纪按时完成科研任务。王家素组织团队多次讨论,终于说服了团队里所有科研人员,在王家素的鼓励下,大家一致表示,拼了!“他们每个人晚上都加班,我很感动。”王家素低了一下头,“我觉得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会发挥出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能量,本来不可能的事情,也都会成为可能。”大家在一起,年轻的热血和冲劲在黑夜里氤氲,蓄势待发,等待黎明破晓。
超导技术研究所全所照-这些人获得200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项目成功后,王家素试图重拾书法爱好,却因在实验中右手粉碎性骨折造成九级伤残。那原本因为退休而摆出来,打算恢复的笔墨,也已然干透散开。“人生有得有失,什么都想要是不行的。”王家素凝视着案桌上悬挂着的毛笔,笑着说道。
70年代至今,从青丝到白发,王家素勤勤恳恳,为祖国奋斗了五十载。毕业28年后出版了《超导技术应用》一书。退休后,他坚持六年来每天五点起床,除了体育锻炼外,将全部精力投入在写书里,最终写出英文著作《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levitation(高温超导磁浮)》一书,“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出版后,在毕业50年后的2018年德国购买版权再版发行。知识的传递与分享,在这个世界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成功的人是少数,但奋斗的过程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就已经获得了幸福。”关于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感,王家素看来,自己感兴趣、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最重要。他也希望母校的莘莘学子能够朝着改变人类命运的目标而奋斗。“使命是在每个人身上体现着的一言一行,要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文字:赵深艳 单倩澜
编辑:范睿庭
举报/反馈

重庆大学

29.2万获赞 15万粉丝
耐劳苦 尚俭朴 勤学业 爱国家
重庆大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