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一财网
原标题:主旋律扶贫剧成爆款,《山海情》戳破了平台和流量神话
《山海情》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案例,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乡土人情。
1月24日晚,23集电视剧《山海情》收官。在五大卫视联播分流收视的情况下,大结局当晚,浙江卫视播出收视率破2,截至目前,腾讯视频播放量突破2.3亿次,豆瓣评分9.4。
30年前从西海固贫瘠山坳里开始的故事,引发了如今各个圈层、年龄层观众的共鸣。过来人说,这就是他的少年时代,是他的故乡,00后们则感动于当年同龄人身上的理想主义。
《山海情》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它不仅讲述了一个脱贫攻坚战中的典型案例,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乡土人情。从一个个最普通的人物生活出发,描摹他们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和欢乐,回答时代故事中永恒的主题:何为奋斗,何为理想,何为情义。
主旋律扶贫剧破圈
《山海情》的山是宁夏的山,海是福建的海。油彩般的黄土地和湛蓝大海,扑面而来的是漫天黄沙和潮湿海风,耳边萦绕的是朴实乡音。这部剧所营造的时代感和亲切的“土味”,将观众拉回福建对口协助宁夏脱贫的岁月。
从贫瘠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玉泉营地区的移民们,从无到有地建设着他们的新家园。村干部马得福操心着通电、灌溉用水等民生问题,也担忧着全村人的命运。在他最迷茫的时刻,福建对口援助宁夏的扶贫事业,建立闽宁村,一批福建干部、技术人员来到闽宁镇与村民同奋斗,村里的年轻人也通过劳务输入、发展庭院经济实现梦想。
区别于过去主旋律题材说教、空洞、虚假等问题,《山海情》的好看在于贴地。剧集一开始便直面贫穷:三兄弟一条外裤轮着穿;扶贫的珍珠鸡被村民们瓜分吃掉;为了一头驴、两口水窖葬送女儿的幸福,在极端贫困下,人们很难用长远目光看问题。
发展,始终存在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寻根与断根等矛盾,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挑战和转变不断发生着,融合、变迁中也伴随着阵痛。《山海情》中这些根植于现实、取材于真实事件的冲突,通过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以快节奏推进,牵动着观众的心:如何动员村民离开祖辈生存的土地吊庄移民、开垦荒土,如何解决生活的基本难题,比如通电、建扬水站,又如何改变人们因贫穷而带来的短视观念。《山海情》可以说是千难万险地“闯关”,也因此吊足观众胃口,等着悬念最终揭开。
基层干部马得福、帮扶教授凌一农等剧中的许多人物都有真实原型,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闽宁镇是真实存在的。一位来自宁夏的观众说,闽宁镇的发展现在特别快,葡萄酒成了当地的新兴产业。“在宁夏有不少的这种镇子,村民们都是来自西海固,为了能离发达城市近一些,更好地开发戈壁滩、治理退耕还林工程,都默默地付出着,才换来今天闽宁镇、塞上江南和银川蓝。”
没有铺天盖地的热搜与营销,这部脱贫攻坚题材的影视剧却悄悄破圈,主旋律题材也可以引人入胜。正如《山海情》每集片尾的结语所言:这是一幅荡漾理想主义浪漫、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从秃山困地到绿色金滩;从一息尚存到生机勃勃;从穷乡僻壤到富饶美好,这不是理想,而是一群人的真实经历,更是时代大潮写给每个人波澜壮阔的史诗。
回归创作本质
看《山海情》,很难不跟着剧中人用西北方言说一句:“美得很”。村民们的奋斗与劳作结出了果实,戈壁荒滩一步步变身“塞上江南”,观众也跟着他们一起品尝丰收的喜悦。
剧中人物众多却做到了立体丰满、复杂与柔软共存。有的人一身毛病,却因真挚而可爱。村民的勤劳,扶贫工作者的奉献,基层干部的奋斗,是所有脱贫攻坚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何展现这些人和故事,靠的是制作的细节,从场景、服装、道具、小动作等,力求贴近一代人的真实状态。这些角色生动鲜活,塑造得深入人心,离不开这批演员的演绎。
张嘉益穿着破旧的衣服蹲在村口抽着旱烟;黄轩骑着自行车在飞沙走石的茫茫戈壁穿行;热依扎、黄尧素面朝天,衣着朴素地在田间地头、车间工厂劳作;郭京飞、黄觉操着福建普通话教授村民们技术致富。如果不仔细辨认,可能无法认出陶虹、尤志勇在剧中担纲重要角色。
《山海情》是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播剧目,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这是影视剧创作团队中的金字招牌,2011年成立后贡献了诸多优质作品。导演孔笙是这支团队的王牌,曾执导过《大江大河》《琅琊榜》《战长沙》《北平无战事》《父母爱情》等多部现象级热剧。《山海情》让人联想到山影时代,他曾经执导的《闯关东》,那段波澜壮阔的流民历史,同样也是人民在白山黑水之间与天地抗争。
2019年底接到拍摄任务,2020年7月底在宁夏开机,于宁夏、福建两地完成拍摄,10月底杀青。9个月筹备,5个月夯实剧本大纲,制作团队花了大量时间调研、采访,制片人侯鸿亮说,为的就是探寻最恰当的表达方式,“亲历者的群体记忆和个人经历太鲜活,我们不断受到心灵的冲击,在创作中放大共情”。
剧中,演员们基本都是用西北方言进行表演,一方面能够带动观众入戏,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不少喜剧效果。孔笙介绍,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们捕捉到福建对口帮扶宁夏的有趣细节:“福建人来了以后听不懂当地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所以他们一开始首先要过语言关。当我们去了西海固以后,觉得他们的性格、喜怒哀乐更适合用方言。”方言的运用,能展现浓郁又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人物形象,因此制作团队坚持使用方言,并起用大量西北演员。这件事情让主创们很感慨,“当年福建的扶贫工作人员来到这里以后,面对的沟通问题肯定比我们多。”
主旋律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误解,认为这类作品的宣教性会大于审美性,不容易讨好市场,侯鸿亮以过往经验参照,认为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能够与包括年轻人在内的社会各个圈层,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十级滤镜下,美得失真的人,梦一般虚浮的故事,被这些黄沙漫天里的粗糙面孔衬得失色。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林品认为,《山海情》证明了扎实的剧作、细致的服化道、精湛的演技、真诚的现实关怀,比IP+流量更能赢得“路人观众”的欣赏与喜爱。事实上,不只《山海情》,同时在湖南卫视播出的脱贫攻坚题材《江山如此多娇》也收获了亮眼的收视成绩,1月24日收视率破2,同时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
从流量回归演技,从IP回归创作本质,大数据无法左右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在编剧王力扶看来,“粉丝跨界看剧,但观众不一定跨界追星。《山海情》是优质电视剧的基本款,这个时候爆出来,真的令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千。它首先依赖于强悍的、有信念的侯鸿亮、孔笙团队,依靠几年漂亮业绩的积累在平台那里获得了话语权。应该说,平台人造的天,被《山海情》戳破了。”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368万获赞 349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