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里的年味——踩高跷
“新年到,新年到,踩高跷扭秧歌,大街小巷真热闹。”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能够欣赏到平日里看不到的高跷表演,是不少人儿时过年最期待的事儿。伴着喧天的锣鼓声,簇拥着踩高跷的队伍,总能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欢乐和轻松。
欢快的锣鼓、艳丽的服装、精彩的动作……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梁家崖头村文化大院里,高跷队的队员们正在彩排高跷表演。
峤山高跷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过去,每逢春节、元宵节,高跷表演在广场街头随处可见,成为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莒县峤山镇文化站站长柳运东表示,踩高跷是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跷已经存在了两千年以上,峤山高跷表演始自清朝末期,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传承到了五代。
峤山高跷,即峤山镇梁家崖头高跷,主要流传地区是峤山镇及周边区域,流传现状,由于踩高跷难度大,危险性高,土路和场地基本成了水泥硬化地面,增加了表演难度和危险性,过去的表演艺人步入老龄化,年轻人喜欢外出打工经商,致使表演者越来越少,活动时间大多在春节期间,增加节日气氛,与舞龙舞狮,跑旱船等表演一起进行。
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峤山高跷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直延续至今,表演内容有大劈叉、后背退、人摞人、斜挎退等,表演形式主要以十字串花、扑蝴蝶、小猫钓鱼、走盘肠等为主。峤山高跷以惊、险、奇为主要特点,与舞龙舞狮、旱船等表演形式融汇表演,主要服饰是西游记服装,民间艺人制作的演出服装和头饰。
每年到快过春节的时候,爱好文艺的村民,便自发组织起来,进行高跷排练,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演出到正月十五,他们带着道具巡回到附近村庄,进行无偿表演。表演时,化妆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身着各种鲜艳的戏装扭着秧歌在大街上边走边进行“扑蝴蝶”等有趣表演,生动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峤山梁家崖头高跷表演队现在有60余人,大部分为女性表演者,高跷高度1米左右,最高的达到1.1米,最矮的0.7米,高度不一,错落有致,具有很美的视觉感受,大劈叉就是在走的过程中,两腿呈“一”字型劈开,屁股着地,然后再借助巧力一点一点的将双腿站起,并拢。小劈叉就是慢慢的双腿前后劈开,着地后再用腿部力量慢慢站起,并拢。峤山高跷难度系数高,表演精彩,在莒县一带有着广泛的影响。
既锻炼身体又弘扬民间传统艺术
踩高跷、跑旱船、赶毛驴,虽然宣传队只有60多个人,但是排练的节目却是一点也不含糊。现在队员里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年轻的也快40岁了,而且参加宣传队不仅没有酬劳,这些道具服装,基本上都是自己凑钱买来的。
“大家热情挺高,他们主要就是白天干活,晚上排节目。大家都不怕苦,有时候排到晚上10点或11点,主要就为了丰富农村百姓的文化生活。”柳运东表示。
“我们的文艺宣传队,虽然没有酬劳,甚至一些服装、道具都自己出钱买,但队员们演出热情高涨,既锻炼了身体,幸福了自己,给基层老百姓送去了欢乐,又传承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历吉文大爷露出憨厚的笑容。
原来,春节前后,高跷队在乡村的表演很是热闹红火,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不能出门演出,但是队员们还是有时间就来参加排练。
小小的高跷承载着基层老百姓欢庆丰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承几百年来的踩高跷文化,踩着一米高的高跷龙飞凤舞,一跳一跃舞出了特色乡土的盛名,颇受群众喜爱。当地百姓不但学会了踩高跷,而且把原本双龙表演展现的惟妙惟肖,他们合着热烈的锣鼓节奏,表演“滚龙”“串龙”“盘龙”“腾龙”“围龙”等高难度动作,一代接着一代,在当地民间文艺中令人叫绝。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年味也在变。
峤山人爱高跷,不仅因为它是祖辈文化的积淀,更是踩在高跷上,站高望远,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高跷队队员平均年龄50岁
1月22日,记者到达峤山镇梁家崖头村时,73岁的厉吉文大爷正在忙着往脚上绑高跷,他告诉记者,自己从18岁就会踩高跷,以前也经常跟着高跷队到处演出,后来会踩高跷技巧的人越来越少,直到村里组织起这个宣传队,他这个技巧又有了用武之地。
在观看高跷表演的时候,历吉文大爷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大爷虽年过七旬,不仅身子骨硬朗,而且还能在高跷上如履平地,表演时更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在一众表演者中显得格外醒目。
伴随着激昂的锣鼓声,历大爷踩上高跷后神情神态、仪表举止立马转换成了角色状态,戴上假发,戴上头箍,变身成表演节目的“小姑娘”,在表演中既保证步伐动作准确无误,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姑娘”的娇羞神态。锣鼓队气势非凡,高跷队的演员卖力表演,引得村民前来观看。高跷表演有很多花样,像是背拐、尊走、单腿跳等,大爷大妈们的演出引得村民纷纷叫好。
当然,宣传队的拿手节目,也是每次演出最后的压轴戏—舞龙和舞狮。这道具一般小伙子拿起来都觉得沉,这些年龄平均50岁以上的队员们举着表演就更不是件轻松事了,而且很多人都是从第一个节目一直演到最后一个,一个多小时下来,虽然天气寒冷,但队员们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他们不光是踩高跷走走转转,而且还专门编排了充满趣味的小故事融合进节目,让高跷表演更加丰富有趣,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和参加文艺汇演、竞赛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致富信息,弘扬真善美,赞扬农村致富带头人,让民间文艺绽放光彩的同时也发挥了新的职能和作用。”柳运东说道。
(日照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辉/文 特约记者 宋年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