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昱
最近在看《上阳赋》,身为大女主电视剧,《上阳赋》的态度很明确:我是虚构的。但实际上,《上阳赋》有非常浓烈的历史的影子,该剧“公主嫁将军”的故事主线,直接套用了中国历史上一段真人真事,而这次裂变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如果没有它,我们的历史也许会大不相同。
《上阳赋》的世界观,取材于东晋和南朝。剧中的两大士族,直接姓了王、谢这两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姓氏。
士族在东晋和南朝是有很大权力的,而且个别家族权力大得超乎想象。所谓“王与马共天下”,士族大臣确实不怎么把皇帝当盘菜,跟明清皇帝一不高兴就能当庭打大臣屁股完全是两个画风。
如果说西晋好歹还是皇帝与士族分权的“士族共和国”,东晋的皇上简直就成了士族的傀儡。领导东晋“衣冠南渡”的晋元帝司马睿,这种人称帝本来是没有什么合法性的,是大士族王导力主扶他上位,他才坐上了皇位。上台后,司马睿立刻任命王导为丞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冈侯、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剑履上殿、从萧何故事……这个画风,特别像汉献帝当年给曹操的那个套餐。
而这个王导的祖先,说来你肯定也熟,就是《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丞相喷死的那个倒霉蛋王朗。王朗的孙女是王元姬,她后来嫁给了司马昭(其心路人皆知那位),算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氏之女”。
所以《上阳赋》里“得王氏之女得天下”,这个说法历史上是真的,司马家后来与琅琊王氏频繁联姻,的确不乏剧中那种皇帝跟王氏族长互相娶妹妹,当“共轭妹夫”的情景。
当然,你可能会问,王导怎么那么傻,都到这份儿上了,把皇帝扒拉开自己做皇帝多爽啊。曹氏、司马氏当初不都是这么干的吗?
其实王导才是聪明人,他知道,经过数百年的经营,士族对皇权体系的侵蚀已经达到极致。此时顶个篡位的骂名去当那个傀儡皇帝,还真未必比当实权丞相过瘾。所以,魏晋上演了两次的丞相篡位游戏,到这里突然停顿了。王导去世前还留下家训,要求子孙谨守臣礼。王氏有家训这个事儿,在《上阳赋》里也反复体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听听,很有深意。
由东晋至南朝,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皇帝轮流坐,丞相却从来只在王谢两家打转儿。甭管哪个姓氏的皇帝登基,都需要几个大士族的扶保,这些士族朝里有官做,地方有私产,体制上还给他们世代为官的保障。日子过得怎一个爽字了得。
但,一个意外的搅局者的出现,打断了这个进程。
公元547年、南梁太清元年,有一天梁武帝萧衍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他梦见已经沦陷五胡多年的北方故土突然尽数归附,自己在一位大将的扶保下直入宛洛,江山重归一统,他永载史册。
公道地讲,这个梁武帝其实还是蛮有资格做这种梦的,因为他是大梁的开国皇帝。而梁朝在当时的南北朝格局中,确实占据十分有利的位置——当时南北政权的分界线,不是长江,而是秦岭至淮河一线。此时北方曾经强大的北魏政权已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彼此势同水火,双方都在讨好大梁。三个政权中,梁不仅领土最大,人口最多,还有华夏正统的名分,“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处于相对优势。
就在梁武帝上朝跟大臣们讲这个梦时,突然有人来报:东魏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的大将侯景愿意以其治下十三州之地全土归附梁朝,请求梁武帝收纳。
侯景,也就是《上阳赋》男主角萧綦的原型。这个人在那个乱世也算能征惯战之将,北魏分裂的时候,他作为东魏实际掌权者高欢的“投资合伙人”率部投奔,创业成功后,他被高欢裂土以封,算是一方诸侯。但这个人与高欢的世子高澄不睦,公开扬言:“王(高欢)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高澄)共事!”等你老爹一死,我就跳反。天下哪有主公容得下这样的权臣呢?于是547年高欢刚一咽气儿,侯景就跟高澄撕开了,但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侯景打得很吃力,就分别向西魏和南梁去信,请求收留。
西魏当时主政的宇文泰,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排得上号的一代雄主。面对侯景人地双得的诱惑,宇文泰做出了非常冷静地分析,认为这个人狼子野心,不可收留。所以回信给侯景开了一堆空头支票,就是不出兵,侯景这下只能指望梁武帝了。
梁武帝未必不知道侯景这人,但他的算盘跟宇文泰打得不一样。除了前文说的“克复中原”的南朝夙愿,还有一个问题左右了梁武帝的思维:他试图结侯景这个强援,反过来压服梁朝国内的士族大户。
由东晋至南梁,南朝士族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到梁武帝的时候已经闹到了很不像话的地步,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还要朝廷给他们世卿世禄,梁武帝估计觉得这时候确实需要引入侯景这条鲇鱼,来搅动一下南梁这滩死水。于是他一改往日有啥事儿都跟士族大夫们好商量的态度,断然下诏: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同时尽遣国内众军,去接应这位大梁有史以来第一位异姓王。
是的,这个侯景就是《上阳赋》开篇时萧綦获封豫章王的历史原型之一。只不过,与剧中的男主有斩呼兰王的赫赫武功不同,原本挺会打仗的侯景在拿到河南王的封号之后就屡战屡败。
在《上阳赋》里,导致大成王朝出现后来一系列裂的,是萧綦建功之后,皇帝为拉拢他而强行包办婚姻。但在真实历史上,引发之后更多变故的,却是侯景溃败后自己的求婚。
前线大败亏输后,侯景入梁陛见梁武帝,请以王谢之女配之——反正王家或者谢家,皇上你得安排一个女儿嫁我。看得出,侯景这会儿想的还是打入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攀附上王谢两家,以后就有政治资本了。
梁武帝十分干脆地拒绝了这位自己亲封的河南王——皇上当然不能答应,想当初拉你侯景来,本就是为了牵制世家大族,如今你的兵没了,还想跟士族结成利益共同体?哪有那么美的事。
但梁武帝其实也没有亏待侯景,给了他“南豫州牧”的身份,让他镇守在江北的寿春。结果,侯景在同年就果断起兵造反,掀起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侯景之乱”。
我们前文说过,作为一个“士族共和国”,自东晋起而至梁,皇权与士族的利益分肥其实是越搞越完善的,但这两派势力的反复博弈中,最受伤的其实是草民百姓,士族要壮大,向他们征租,皇上要扩权,向他们征税。这些人对上层分肥体系的不满积蓄已久,等待的就是一个带头大哥的出世,哪怕这个带头大哥被南朝主流斥为乱臣贼子也没关系。
侯景叛乱之后,很快就在里应外合下一路打进了大梁首都建康。在把建康内城(台城)围住之后,侯景出人意料发了一份《告台城军民书》,几乎就是古代版的大字报:
“梁自近岁以来,权幸用事,割剥齐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试观:今日国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从数千,不耕不织,锦衣玉食;不夺百姓,从何得之!”
简单地说,侯景化身革命家,在这封信里就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这些士族、皇族过得都这么好,钱从哪儿来的?还不都是从来百姓那儿敲诈来的?
这个问题其实直击要害,南朝发展到梁武帝时代,皇权与士族之间的利益分肥确实已经达到了危害百姓生活的地步。社会贫富差距极大,点个火就着。
而侯景,就是那把火。
《上阳赋》中的萧綦只有一身会打仗的才华,但历史上的侯景能搞这么大阵仗,是因为他刚好站在了南朝这场三百年“社会实验”的终点上——皇权与士族的分肥游戏,底层的民众已经忍够了。他们聚集在这个“乱臣贼子”的旗下,掀起了一场轰塌旧制度的“大革命”。气饿交加之下,梁武帝在围困中病死,死时年已八十六岁,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
在几个势力之间和稀泥,《上阳赋》里马皇帝也很辛苦,死得也很惨。
但,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小八卦。史载,梁武帝有一个最宠爱的孙女:溧阳公主,生得国色天香,晓音律、善歌舞。侯景打着“吊民伐罪”旗号打进建康城的时候,这位公主刚举行完及笄之礼,年方十五岁。
是的,这位溧阳公主,就是《上阳赋》中章子怡演的上阳郡主的原型。这位公主确实童年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然后在及笄之年,嫁了一个掌握兵权的异姓王爷。
《上阳赋》原作者最初的故事灵感,一定是从这个八卦来的,因为这里面很多细节太像了。只不过,这个溧阳郡主与河南王侯景之间究竟是咋回事儿,正史和演义小说众说纷纭:有的说法是,侯景垂涎溧阳公主的美色已久,当初起兵作乱理由之一就是要进京“武装抢亲”。梁武帝死后,侯景立刻找到了公主的父亲、梁武帝之子萧纲,以扶立他称帝为条件强娶了公主。当然,这是典型的小说家言。正史比较认可的说法则是,侯景在梁武帝死后觉得篡位的时候还没到,就立了萧纲当简文帝,同时搂草打兔子,把公主给笑纳了。
总之,与《上阳赋》中男女主从“包办婚姻”历尽波折走向“自由恋爱”不同,这两个人故事后续的发展非常悲剧。侯景自从得了倾国倾城的溧阳公主后,就被她的美色所诱惑,整天跟她腻歪在一起,连政务都耽误了,手下人心日益离散。
而梁武帝当初分封在各地的子侄们,看到“超长待机”的老皇帝总算借侯景之手被除掉了,纷纷一改原先拥兵观望的状态,起兵“报仇”。侯景外有强敌围剿,内部又众叛亲离,很快就被剿灭了。
侯景死后,他的尸体被运到建康,士族们对这个搅局者怨愤难平,出现惊人一幕。据《梁书》记载:“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曾罹其祸者,乃以灰和酒饮之。”至于那位曾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风华绝代、人见人爱的公主后来怎样了,无论历史还是演义小说都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这位公主后来一定命途多舛,因为之后的南朝始终处于乱世当中。
侯景之乱彻底打破了南朝旧有的政治生态,王谢等士族自此一蹶不振,这也成了中国皇权与士族共治体制的一个转折点。此役之后,门阀士族开始走向下坡路,皇权则越发强大。中国的“贵族时代”,迎来了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