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山水画派形成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是创始于五代荆浩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之前,山水画以青绿为主,中晚唐方兴起水墨山水画。至五代十国时期,生活在中原地区,隐居于太行山的荆浩,在总结前入水墨画创作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大山水,开图千里,气势雄壮,阳刚之美的画风:其著作《笔法记》初步构建出一整套水墨山水画理论体系,其核心是“图真论”“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荆浩追随者众多,画派鼎盛时期出现“三家鼎峙”的格局:“石体坚凝,杂木丰茂”的关仝之风;“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李成之风;“峰峦浑厚,势壮雄强”的范宽之风,他们又各自成派,传人众多。北宋后期郭熙则将北方山水画派推进到抒情的强化性审美境界,北方山水画笔墨刚健苍劲,多用硬性的“皴”描绘出北方石质坚凝的山体,从而呈现客观物象的真实面目,形成全景式大山水,创作过程中,画家也把自己的人格精神注入山水画中,追求人格化的雄浑意境。
创始人荆浩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崖,澄转枋口。”
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五代 荆浩《雪景山水图》绢本设色 纵138.3cm 横75.5cm 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美术馆藏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五代 荆浩《匡庐图》 绢本水墨 纵185.8cm 横10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庐图》画的是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远”和“平远”二法结合,而其深远、奥妙、飘逸尽得其当。画法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层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画出,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正如他自己所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此画的确具有非凡神韵和独特风格。此图右上端有“荆浩真迹神品”六字,传为宋高宗笔迹。
代表人物
北方画派以荆浩、关仝、李成、范宽为代表。关仝是荆浩的弟子,他画山水常常表现出陕甘一带山川的特点。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的在意境上甚至超过了荆浩。有了自己的一套风格,被称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很纯朴,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欢描绘秋高气爽的山林,身居山中的村人和隐士的生活,画面细致微妙,非常逼真,像身临其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北宋人将他与李成、范宽并列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响。关仝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
五代 关仝《山溪待渡图》绢本水墨 纵156.6厘米,横99.6厘米
据“群玉中秘”、乾隆诸玺,可知此图曾入藏金内府和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历代定为关仝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山溪待渡图》是一幅大山堂堂、气势雄伟的全景画,带有鲜明的北方特色。图中描绘巍峰耸立,瀑布高悬;坂垅、冈阜、峦岭,自近及远盘礴而上;楼阁掩映,远山迷朦;气势阔大,景意幽深。图中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兀,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居于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整幅画面既有生活意趣,又有饱满生动之感。此画用墨饱满,笔法简炼雄劲。
李成《读碑窠石图》绢本水墨 纵126.3cm 横104.9cm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王晓合作而成的大幅山水画。画中石碑侧面有小字“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的款题。但是据宋末周密的《云烟过眼录》记载,他当时所见此图时已仅剩半幅,且并无人物,因而有学者认为,现存的《读碑窠石图》应为宋代的摹本。这幅画在清初时曾为著名收藏家安岐、梁清标等人收藏,后入清宫。
《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此画取景集中,以枯树、石碑和人物构成画面的主体,颇有荒寒冷寂的气氛。树枝以细线勾勒,再用墨染,枝干皆作“蟹爪”状,纵横交错,有苍劲之感。坡石为侧笔所绘的圆润而少有皴擦的线条构成,此为后世称之的“卷云皴”。枯树与石碑的组合,强化了幽凄惨澹的环境气氛,暗示出对遥远历史中那辉煌繁华往事的追忆。
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纵206.3cm 横103.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绢本,墨笔画。这一巨幅立轴山水,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传统,构图作正面的主峰,耸系冗立,占去画面相当大的位置。明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范宽是北宋前期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山水画家之一。他本名中立,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因为他性情宽厚,当时人们就叫他“范宽”。
范宽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石纹的脉络,浓厚的墨色描绘出秦陇山川峻拔雄阔、壮丽浩莽的气概。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仅层次丰富,墨色凝重、浑厚,而且极富美感,整个画面气势逼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扑面而来的悬崖峭壁占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二。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头仰看,山就在头上。在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条小路,一队商旅缓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一种动态的音乐感觉。马队铃声渐渐进入了画面,山涧还有那潺潺溪水应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就是诗情画意!诗意在一动一静中慢慢显示出来,仿佛听得见马队的声音从山麓那边慢慢传来,然后从眼前走过。 《溪山行旅图》,好就好在静止的画面有一种动感,一幅空间艺术的绘画却有一种时间艺术的感觉。面对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绘画,体味着画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责编:贾亭沂
举报/反馈

文旅中国

58.2万获赞 27.7万粉丝
传递权威文旅声音,带您体验诗和远方!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