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起,每年的1月10日设立为中国人民警察节。现在,警察已经成为每个城市不可缺少的守护者。不过,警察作为一种职业,可以说历史短暂,从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警察队伍组建到现在,不过200来年的时间。然而警察还有一个漫长的过去,行使警察职能的机构和职位从先秦时期就已有之。
资料图,新华社供图 古代雅典最早的“警察”
警察(police)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是“秩序”“社会和平”的意思。雅典是古希腊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邦国家之一。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出任这里的首席将军,创立了一支宪兵队伍,主要是配合有关官员检查市场秩序,维护社会治安及公共场地卫生和保护名胜古迹及风景区,其中的许多司职已经体现出了现代警察职能的特征和属性,是古代雅典警察职能形态的最初表现。
古代罗马在最初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也产生了具有警察职能的专业机构。这些机构负有城市卫生、通行安全、市场治安、举办竞赛活动等职责。后来发展到罗马君主制帝国时期,又出现了“城市行政长官”一职,拥有治安权,后又分化出“城市治安长官”,负责领导城市治安部队,从事防火和维护夜间安全工作。这种“治安长官”制度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被带到欧洲,对英、法、德等国后期警察体制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古代“警察”称谓多
行使警察职能的官吏,在中国古代也早已有之。
我们从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到“司寇”“执法”“廷里”“司民”等词汇,他们的主要任务其实就属于现代警察的一些职责范畴。例如《周礼》中记载的“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类似现今的户籍警。“司爟”,“掌行火之政令”,有消防监督之意。“野庐氏”,规定“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有点像如今的交警。“司稽”,“掌巡市,而察其犯禁者,与其不物者而搏之;掌执市之盗贼以徇,且刑之”,相当于现在的治安警和刑警;而司寇负责刑狱与纠察事务,直到后世已经不设此官之时,习惯上仍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孔子就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
秦汉时期,中央设“廷尉”,是最高司法官;地方设“郡守”“县令”,对辖区内的事情无所不管,其中也包括警察之责;另外设有专职治安官吏“游缴”。秦在县乡两级,还创设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门基层治安机构——亭。亭主要设置于交通要道,本来是为军事交通设置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兼具军事交通和治安行政的基层政府机构,兼司缉捕盗贼和维护治安之职,放在今天的话,比较像邮政交通站兼派出所。曾担任过泗水亭长的汉高祖刘邦,算起来还曾是一位派出所所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三长”,这是地方基层行政官吏,邻长管五户、里长管五邻、党长统五里,负责核实户籍,以便征发赋役。“三长”还为地方各类案件提供仲裁调解,保障地方安全,缉拿盗贼,这与近现代的警察非常相近。
隋唐地方行政机构中,县尉的职能与警察相近,相当于警察局局长,分判众曹,追捕盗贼。县尉一职从秦汉开始设立,后各朝代均沿设,直到明朝废止。唐代不少高级文职官员在基层担任过此类职务。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100多位县尉诗人,例如卢照邻、杜审言、高适、王昌龄、白居易、李商隐等。
总体来看,与现代警察相比,中国古代警政合一,军警不分。
现代警察诞生于英国
真正意义的现代警察,公认的说法是诞生于英国。
在西方,一提起警察之父,大家都会想起罗伯特·比尔。罗伯特·比尔出生于非常富有的家庭,很年轻时就当上了苏格兰总督。1822年,罗伯特·比尔被调到伦敦,任内政大臣,随即推行了思虑已久的改革。罗伯特·比尔是苏格兰总督,因此他在伦敦设的办事处叫苏格兰场,场就是大院的意思。后来,他组建了大都会警察局,没有办公地点,就把苏格兰场当了办公地点。后来苏格兰场成了大都会警察局的代名词。大都会警察局很快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警察机构。在罗伯特·比尔的游说下,《1829年大都市警察法案》获得通过而成为法律,警察从此走向了正规化、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之路。这就是第一次警务革命。
罗伯特·比尔的这支警队到底独特在哪儿?
首先,他明确授予警察逮捕权等执法权,另外通过法律赋予警察使用暴力的权力,对于反抗者予以攻击,必要时可以合法使用武器射击。为此,警察们有权在执勤时佩带手枪等致命武器。其次,警察被要求必须严格听从指挥,但又和军人有所区别,在政治斗争中保持绝对中立。为此,他特别将警察的制服定为深蓝色,以区别当时英国军队的猩红色制服。第三,严格招警,考核上岗,挂牌服务。招警时要求家世清白、品行良好、身体健壮(年龄35周岁以下、身高1.7米以上)。所有警察必须先接受专业训练,考核合格才能上岗执勤,而且警察需先见习,后上岗。每个警察都要挂牌服务,便于群众监督。第四,给予优渥的职业薪水。巡官的薪水为每周1英镑,这个收入在当时已经可以过上很体面的生活了。
罗伯特·比尔还推行了许多改革,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是当之无愧的现代警察鼻祖。比如,他率先提出,警察首脑机关必须接近人民群众;以犯罪率的高低来衡量警察的工作业绩,发布犯罪统计,根据地域犯罪率合理分配警力。
另外,比尔和大家逐渐摸索,配备了警棍、警笛等现代化警察的标准装备。比如警棍,当时绅士们上街都会手拿一根大头手杖,作为身份的象征。但比尔很快发现,这对于警察而言根本不适合,既不轻便,又不适合作为格斗的武器。经过摸索,半米长、一头较粗、带有一根腕带的实心警棍就诞生了。另外,在组建之初,苏格兰场的巡警们都配备一个类似拨浪鼓的东西,当需要支援或需要提醒人们服从命令时,就要拼命摇动发出声音。后来,有人发明了黄铜做的口哨,推荐给苏格兰场,很快得到采纳,成为一直沿用的警笛。
此外,世界上第一辆警车诞生于1899年,是俄亥俄州阿克伦城使用电力驱动的货车。这辆车每48公里就得充电一次,最高时速每小时不超过25公里。在这之前,警察常用的交通工具是马匹和摩托车。该警车执行的第一个任务更让人哭笑不得,是被派去拯救一名被困在车流中的醉汉。这种警车的实用性显然达不到警察的需求,直到汽车速度逐渐提升,警察局才开始逐渐采购汽车作为警车来使用。一战之后,制造商总结出警察们最喜欢购买的车型及配置,于是出现了“特制警用车”的概念,并为其配装了警察执法需要的设备,例如警用无线电、警灯等。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警车的警灯由红蓝两色组成,而日本的警车属于应急车辆,统一配备红色警灯。
先进的中国古代刑侦技术
人们对于警察的直观概念,除了维护治安外,就是破案了。说起来,我国古代的刑侦技术已非常先进。
中国古代以刑为主的法律传统决定了侦查现象出现较早,侦查技术比西方先进。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司法人员已开始运用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的方法收集证据、侦破案件了。
在北京警察博物馆里有一件展品,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复制品。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等十部分内容。其中,《封诊式》的大部分内容以案例为主,以文书格式出现,具体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同时也包括实际工作中的法律依据、办事原则以及工作流程。《封诊式》展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刑侦科学。在该书的《穴盗》一篇中,就记录了一起罪犯挖洞进入别人家里盗窃的案件。竹简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罪犯所挖地洞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罪犯挖洞所用的工具,还特别强调了犯罪现场和地洞的洞壁上留下了罪犯的“膝、手迹,膝、手各六处”。这一历史记录表明,那时就已经将“手迹”作为犯罪现场勘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很早就有了利用法医手段的记载。《礼记·月令》中提到,司法官察看受害人的伤势情况,以便进行“理瞻伤、察创、视析、审断、决狱讼。”到了秦代,有关法医检验情况的记载更多,也更详细了。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关杀人、缢死的检验报告都写得很全。
中国古代的许多司法官还利用科学的验证方法,去伪存真,使一些大案水落石出。三国时吴国的句章县内,有一女子谋杀亲夫,还把房子烧了,诈称丈夫是被火烧死的。夫家人不信,告到官府。县令张举灵机一动,命人赶来两头猪,一头杀死,一头留活口。然后让人用火烧这两头猪,结果被烧死的那头猪口中有烟灰,而死猪口中没灰。再验受害者口中,发现也没灰。女子无话可说。
此后,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侦查制度和侦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到了宋代,在侦查方面呈现出很高的水平,可谓世界领先。宋代现场勘验中的绘图技术、悬赏通缉令开始广泛使用。中国古代最详备的两部侦查学著作《洗冤集录》和《折狱龟鉴》也是在此时问世。《洗冤集录》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还是中国最早记载现场勘验技术的侦查学著作。郑克的《折狱龟鉴》是中国最早记载侦查方法的著作。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古代侦查学的奠基之作。
追根溯源
报警电话的由来
众所周知,我国的报警电话是110,而美国的是911。其实,世界各国的报警电话并不统一。那么,报警电话当初都是依据什么设置的呢?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电话的发展历史。
我们都知道,电话刚发明时需要由接线员接听。等到电话开始大规模普及时,接线员就忙不过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拨号电话诞生。拨号盘本身是由弹簧回力的,需要用手指插到对应数字的孔内,顺时针方向拨号。按照排序,1最好拨,拨号时运动轨迹最短、回弹时间也最短;0最远,几乎要拨一整圈。
用拨号电话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报警时,要慢吞吞地一个一个拨号。所以,需要设置一个可以快速拨通的紧急报警号码。
设置什么号码合适呢?不能用一位数和两位数,因为太容易误拨了。又不能位数太多,所以3位数比较符合要求。那具体选什么数字组合呢?同样也不能太过简单,比如111、222这样的数字,很容易被小朋友误拨,但又不能太复杂、太难记。于是,1937年,伦敦作为世界上最早启用紧急电话号码的地区选择了999这样一个数字。9是第二长的拨号数字,因此是相对难误触的号码。
后来很多国家都设定了自己的紧急报警电话号码,基本思路都是这样——好记,拨起来用时短,但又不容易误拨。很多国家采用了两个1加一个其他数字,例如112、110。112还被选为无线电话系统的国际紧急号码。但也有国家是将容易拨的1放在后面。例如,1967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选择911作为了美国的报警电话号码。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时就已经有了“匪警电话”,但并不统一。1959年《北京晚报》上的一则消息《丰台电话支局明晨改自动电话》中就写道,“改变后,丰台支局范围急用电话号码是:火警200号,匪警406号……”
那么我们是从何时开始启用“110”这个号码的呢?有人查证说,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地方开始使用110作为匪警电话,专门接受刑事案件报警。也有人查证说,上世纪70年代,邮电部借鉴日本、韩国经验及为方便脉冲电话的拨号,才开始以“110”为匪警电话。
1986年1月10日,广州市公安局率先建立我国第一个110报警服务台,正式开展110接处警工作。1987年6月,公安部发文要求各大中城市公安局在一两年内普遍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尽快投入使用。自此,110报警电话正式发展成为110报警服务台。
延伸阅读
人民警察八代警服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废除了旧时代的警察队伍,组建了新时代的人民警察。人民警察警服经历过八次沿革换装,有着黄、白、绿、蓝不同颜色的变迁,镌刻着时代的烙印,成为见证新中国阔步走进新时代的一道别样风景。
1、“五〇式”警服
1950年1月,公安部拟定《公安部及其所属武装警察部队服装式样草案》,确定了全国统一的人民警察服装制式。警服为米黄色,冬季警服为墨绿色。警服上衣为翻领,普通男警服下衣为马裤,外扎黑色腰带。普通女警服上衣为大翻领,下衣为西服式样,系带铜扣的布腰带。男女民警均戴墨绿色带耳扇的解放式棉帽。
2、“五五式”警服
1953年,公安部根据广大民警、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提出的建议,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并依据当时国家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五五式”警服。夏装上衣为白色(消防等专业警察为草绿色),男民警夏装为中山装合领式,女民警夏装为大翻领。下衣均为藏青色(裙和裤子),裤子有红色牙线。男民警戴白色平顶大檐帽,女民警戴白色无檐软帽。冬装上衣、下衣均为藏青色。女民警冬装为列宁装。冬季警帽为藏青色。执勤交警配发白色盔帽和白线手套,1956年起冬季佩戴白色袖套。
3、“五八式”警服
1958年11月1日,施行“五八式”警服。除部分警种外,冬装改为藏蓝色。警帽改为藏蓝色。交警夏季戴白色盔帽。同时取消布质胸章和肩绊,改为佩戴长斜方形红色塑料领章。
4、“六六式”警服
1966年7月2日,全国公安民警实行“六六式”警服。上衣为草绿色,下衣为藏蓝色,无红色裤线。取消原来女警服中的列宁服上衣和裙子。所有民警的服装样式全与解放军干部服装相同。只有交警在夏季执勤时穿白色上衣(1967年又改为绿色),冬季可以穿黑色皮质短风衣。
5、“七二式”警服
由于“六六式”警服没有突出民警的特点,军警不分,标志不醒目,对执行任务不利,1972年开始换发“七二式”警服。冬夏装上下均为藏蓝色。经过两年的实践,广大民警反映全蓝夏装警服颜色不鲜明,吸热力强,从1974年5月1日起,夏服改为交警的上白下蓝服装。
6、“八三式”警服
为推动队伍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1983年,公安部设计制作了“八三式”警服。冬夏装全部为橄榄色,夏装衬衣为米黄色。袖口上方有两道黄丝带为警容线。大檐帽呈马鞍形。
7、“八九式”警服
1989年6月30日,对“八三式”警服局部调整,改为“八九式”警服。男冬常服将两个上衣兜变为明帖兜,春秋常服中山装合领式变成了西装式开领。女冬常装由双排扣改为单排扣西装式。夏季配发白衬衫和红领带,女警配发裙子。女警开始佩戴大檐帽,1992年改戴短立筒有檐软帽,1995年配发贝雷帽。
8、“九九式”警服
为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加强人民警察队伍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便于人民警察履行职权与指挥管理,换装“九九式”警服。警服选用国际上警察通用的藏蓝色,交、巡警衬衫采用浅蓝色,高级警官衬衫采用白色,普通民警衬衫采用铁灰色(后统一改为蓝色)。“九九式”警服实行量体套裁,大大提高了警服的合体率。
素材来源:《忠诚·见证——人民警察警服的时代记忆》(刊载于《人民公安》杂志2019年18期、19期)
(原标题:警察:历史悠久的年轻职业)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水佳
流程编辑:L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