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落下帷幕,由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创作的作品《无问》荣获全国一等奖。
本次展示活动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共有全国289所高校327部微电影作品参加展示,评选出特等奖5部,一等奖10部,二等奖20部,三等奖30部,优秀奖262部。
视频内容介绍
关键词:理想、支教、红旗渠、传承、奉献
主题:《无问》——一个坚定的选择,一次使命的接力,一种精神的传承。
内容:主人公魏莱怀揣着幼时对支教老师高峰的崇敬之情,报考了师范大学,希望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回馈山村。临近毕业,室友们一心想留在大城市打拼,而魏莱却面对着坚持支教理想还是把握高薪职业机会的两难选择。与深刻的社会现实相比,她一直怀揣的支教梦想也丝毫不被理解和看好。加上父母的坚决反对与村里人的殷殷嘱托,魏莱开始迷茫、踌躇甚至担忧,自己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模样?是否该放弃自己的理想?空荡的教室里,她一筹莫展。
而就在十年前,同样的教室,同样怀揣支教理想、面临毕业选择的高峰,正在上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思政课教师的解读下深刻理解了人生理想的伟大内涵。一直有支教意向的高峰在后来的一次思政课“沉浸式”实践教学过程中,来到红旗渠教育基地,切身感受到老一辈共产党人面对重重险阻毅然修渠的决心和世代护渠的初心。正是这股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仿佛一道光照进了高峰的心里,也照亮了山村孩子魏莱的人生之路。
终于,时空交错的对话,精神意志的传承,让魏莱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加入了支教团队,回到了养育她的山村,把理想的火种在山区点燃,把教育的希望在人间播撒……
每一位支教老师在坚定理想选择时,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够坚守初心。面对所谓的现实压力,理想主义者总是不被看好,但平凡的伟大大多出自于此,那就是屏蔽周围的杂音,坚定自己的选择,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才有意义。正是有了这些人的无悔选择和默默坚守,才有了支教精神的世代接力与传承。
这部微电影紧扣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明特点。学院始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如何上好思政课这个首要职责,通过组织开展集体备课、“每周一讲”等,深入探究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依托河南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开展了课堂叙事式、基地体验式、网络延展式、平台展演式“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构建起全员参与、立体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思政“金课”。
由教育部组织评选的第四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一等奖仅评选出十个,《无问》荣膺其中,这是我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成果的生动体现,也是思政课教学结出的育人硕果。
短短几分钟的微电影
呈现了一堂别出心裁的思政课
师大浓厚的人文关怀
厚重的红旗渠精神
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理想的火种在山区点燃
教育的希望在人间播撒
时光的变化里
不变的初心是支教精神的薪火相传
让我们为主创团队所有的老师与同学点赞!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
举报/反馈

中国青年报

2572万获赞 138.9万粉丝
推动社会进步 服务青年成长
中国青年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