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植物园内留有多处历史遗迹,曹雪芹纪念馆就是其中之一。樱桃沟一带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景观给予了文学巨匠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灵感,位于正白旗村的曹雪芹纪念馆,再现了曹雪芹生活时代的河墙烟柳、小桥古槐的自然环境和曹雪芹茅椽蓬牖、绳床瓦灶著书黄叶村的生活场景,供今人纪念凭吊。
曹雪芹纪念馆坐落在植物园绚秋园东部的原正白旗村。1984年4月22日,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对外开放。它东枕金山,北傍卧佛寺,西望香炉峰,“河墙烟柳”纵贯南北。
纪念馆的建立,缘于曹雪芹著书香山的传说和正白旗村39号院题壁诗的发现。早在1963年文化部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时,一些红学家就有在香山地区建立曹雪芹纪念馆的动议。1971年4月,正白旗村39号院原住户舒成勋在粉刷墙壁时,发现内壁上有8首题壁诗。其中一首落款的“拙笔”又与据说是曹雪芹遗物的黄木书箱上的“拙笔”暗合,一些红学、曹学爱好者多方考证研究,认为正白旗39号院即为曹雪芹晚年著书《红楼梦》的故居,一时掀起了红学、曹学研究的高潮。
关于正白旗村39号院是否为曹雪芹故居,红学界一直有争议。双方观点各异,但对在西山地区建立一个系统地介绍曹雪芹家世、生平、写作环境以及《红楼梦》的研究成果及其影响的纪念馆却一致赞同。
1984年4月22日上午,曹雪芹纪念馆举行了开馆典礼。叶飞、张爱萍同志为纪念馆剪彩,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揭匾。“曹雪芹纪念馆”匾额由溥杰书写。当代著名红学家、文化界学术界知名人士、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北京市领导以及海淀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负责同志及一些群众团体的负责同志千余人参加了开馆典礼。
纪念馆范围内有清代的碉楼、河墙、古井,和保持着清代营区格局的民房等。这些遗迹与纪念馆旗下的老屋境相融合,体现了清初顺、康、雍、乾时期香山地区的驻军情况及水利建设情况和风俗民情。1982年海淀区政府把正白旗村39号院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1983年起,北京植物园对正白旗村39号院及周边景区进行了多次修缮和绿化美化建设。纪念馆于1984年4月23日开始接待游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举报/反馈

国家植物园

1.8万获赞 3.2万粉丝
国家植物园官方发布账号
北京市植物园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