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还得几天前大叔写的另外一篇文章《为何中国的摇滚人大都仇视“资本”,他们之间有何深仇大恨?》说起。在这篇文章中,大叔尝试从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发展历程及相关的人物身上探寻其“反商业”基因的由来。
部分网友在评论区留言:你文章举例中的某某乐队,根本就不是摇滚乐队。大叔回复:依据百度百科的介绍,我认为他们是摇滚乐队。一番争论之下,又启动了那个古老的议题:到底什么是“伪摇滚”。
五月天到底“伪”在哪里?
来龙去脉就不一一赘述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开文章回看。一言以蔽之,他们没说摇滚是什么(当然关于“什么是摇滚”,一直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他们言之凿凿地下了结论:你说的就不是摇滚。
凭什么说零点不是摇滚乐队?
我去,你连摇滚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凭什么说别人说的不是摇滚或是给别人贴上“伪摇滚的标签?
他们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
摇滚就是批判和反抗,而不是搞个贝斯搞个电吉他弄点重金属就算摇滚了。
的确,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摇滚精神”,是分辨真伪摇滚的最重要标准。可是关于什么是“摇滚精神”,则众说纷纭。
大叔想说的是:如果所谓的“摇滚精神”就是一味地批判和反抗,那么我爱“伪摇滚”。
很多人喜欢Beyond的积极向上
倘若现实形势一片大好,等待你的还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通批判。这样的批判,积极意义又在哪儿呢?在我看来,非但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还会打击当事人的积极性,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无论管理一个团队,还是治理一个国家,“赏罚分明”都是我们提倡的原则。怎么到了摇滚这里,就只剩“罚”了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做,至少可以让你保持清醒,需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如你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你和大众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很可能会接受。倘若你给大众留下的是负能量满满的印象,试问他们还会接受吗?
在大众眼里,摇滚常常和“躁”、“黑衣长发”、“疯狂”、“嘶吼”、“贫困潦倒”等负面字眼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偏见从何而来?恐怕和一味地批判、反抗的“摇滚精神”分不开吧?
多少人能接受战车演唱会时的妆容
说起“伪摇滚”,就不得不提Beyond乐队和汪峰。让我们从他们的部分作品中,去探寻一下所谓的“伪摇滚”歌曲有没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吧。
一首《逝去日子》,展现了对光阴流逝的惋惜和追忆。这本是一个低沉的话题,Beyond却用让人热血沸腾的旋律,激励着年轻人好好珍惜美好的时光,去努力实现梦想。难道这不值得提倡吗?
Beyond乐队
一首《大地》,一幅日暮归乡、父子相对、泪眼空蒙的亲情画面,Beyond却用大气磅礴的曲调,表达了他们的祖国大地的热爱,抒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难道这不值得褒奖吗?
一首《怒放的生命》,汪峰以激昂高亢、振聋发聩的旋律,带给每一位听众足够的热情和力量,分享着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难道这不值得肯定吗?
汪峰
一首《春天里》,汪峰以近乎呐喊的唱腔,让我们听到了汪峰自醒式的回忆和对生命的忧虑。难道他丧失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了吗?难道他丧失忧患意识了吗?
也许在部分摇滚人眼里,没有批判和反抗,摇滚就失去了生命。可在普罗大众看来,好不好听是第一位的。在听觉享受之外,能带给我们积极的意义,就值得提倡。
倘若所谓的“摇滚精神”就是一味地批判和反抗,那么我爱“伪摇滚”。我爱Beyond歌曲中积极向上的力量,也爱汪峰歌曲中乐观的态度和对人性的思考。
举报/反馈

大叔聊音乐

1065获赞 77粉丝
大叔聊音乐,偏爱说歌词。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