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美国在伊拉克九个军事基地内仍留有驻军,而在一年的时间里,美军将七个基地交还给伊拉克安全部队,仅剩两个基地仍有美军驻扎。根据美国方面的表述,驻伊美军已从5200人削减到3000人左右,并重申不寻求在伊拉克设立永久基地或保持永久军事存在。为什么曾在伊拉克长期驻扎,甚至“赖着不走”的美国在2020年态度大变,2021年驻伊美军是否真能撤,而一旦撤军成真,伊拉克又将是什么样?
从九个到两个 美军交还军事基地
2020年1月3日,美国无人机在巴格达机场空袭了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的车队,苏莱曼尼与伊拉克“真主旅”指挥官穆汉迪斯两人均在袭击中身亡。伊朗随后对伊拉克境内的美军基地进行了报复性导弹袭击,伊拉克议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决议“终结美军在伊拉克的存在”。
此后,美国与伊拉克就美军地位问题展开了多次谈判,美军开始从伊拉克境内多个基地撤出,并将其交还给伊拉克安全部队。苏莱曼尼事件发生前,美军在伊拉克境内九座军事基地内均有人员驻扎,而目前仅有两座军事基地尚未移交给伊拉克军方,分别是安巴尔的阿萨德空军基地和埃尔比勒的哈里尔军事基地。
△阿萨德空军基地(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阿萨德空军基地位于安巴尔省,距离首都巴格达约180公里。据NBC援引美联社消息,2020年年初,阿萨德空军基地内仍驻扎有约1500名美军及国际联军的军事人员,是美国在中东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基地内设两条主跑道,分别为4.3公里和4公里,主要武器为F18战斗机,也有从卡塔尔方向临时调度而来的F16战斗机。
哈里尔军事基地位于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基地内有至少8台美国支奴干直升机,曾在击毙极端组织头目巴格达迪的战斗中发挥重大作用。此外,美军在埃尔比勒国际机场内也有一座小型基地,并在埃尔比勒设有中央指挥部。
△哈里尔军事基地的支奴干直升机(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除上述两座大型军事基地外,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馆内也驻扎有一定数量的军事人员。在伊朗发动报复性导弹袭击后,美国从科威特方向调集了四套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分别安装在阿萨德空军基地、哈里尔空军基地和驻巴格达大使馆内。导弹防御系统的存在或许是美军仍然保留这些基地的最重要原因。
美国为何此时撤军 多个因素综合作用
2011年12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即将完成从伊拉克撤军的行动,奥巴马称,这标志着美国将结束在伊拉克长达9年的战斗,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然而,一直到2020年初,美国对外宣称的驻军人数仍维持在5200人左右。驻伊美军在伊拉克引发了很多的争议和社会问题,很多伊拉克民众都盼着美军快点撤走,而美军则迟迟不动。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美军在这时突然决定撤离了呢?
△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中东政策是一个重要原因。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孤立主义和全球收缩就成为美国中东政策调整的基调,减少驻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军人数,也是他多次表明的立场。在这样的大框架下,无论是前任国防部长埃斯珀还是现任代理国防部长米勒,都清晰地表达了持续减少伊拉克驻军的计划。
驻伊美军的庞大开销也被特朗普视为一种负担。波士顿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妮塔·克劳福德的研究成果显示,美国在伊战结束后为驻军支付的费用累计已达到1.9万亿美元。在疫情的冲击下,美国的经济实力已不像先前那样宽裕,需要花钱处理的国内问题越来越多,特朗普更是要求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承担美国的驻军开支。从经济角度考虑,裁撤驻伊美军也符合特朗普的一贯想法。
△伊拉克军事基地内的美军(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此外,苏莱曼尼事件发生后,伊拉克各地的什叶派武装加大了对美军基地的袭击力度和频次,几乎每周都会发生一两次火箭弹袭击事件,目标还扩展到了为美军运送装备和补给物资的民用车队。美国驻军在伊拉克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进行战略收缩也有不得已的成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表面波澜不惊,其实美国对伊拉克驻军的态度已经慢慢发生变化,从有利可图的战略据点变成了可以甩掉的包袱。苏莱曼尼事件与伊拉克议会的决议反而变成了一个台阶,让美军有合适的契机全身而退,甚至能够反过来要挟伊拉克政府。
从驱赶到挽留 伊拉克背后有苦衷
伊拉克方面在年初对苏莱曼尼事件的反应颇为激烈,强烈要求美军撤离,但到美国真的开始撤军,却表现出了相反的态度。伊拉克外交部长福阿德·侯赛因在不同场合多次表示,希望美国重新考虑从伊拉克撤出人员的决定。他认为,如果美国撤出驻伊人员,将引发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联军其他成员国效仿,伊拉克将独自面对极端组织残余势力,民众将陷于危险境地。
事实上,侯赛因的表态也是有依据的。在美国向伊拉克移交军事基地的半年多时间里,伊拉克各地的恐怖袭击事件不断增多,且规模越来越大。在北部的迪亚拉、萨拉赫丁和基尔库克等省份,以伊拉克军队、人民动员组织、联邦警察和平民为目标的袭击时有发生,形式也从最开始的路边炸弹发展到定点伏击,甚至集体绑架等。
△伊拉克军方展示抓获极端组织成员(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在一系列袭击事件里,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10月17日发生在萨拉赫丁首府提克里特南部的一起绑架案。极端组织出动武装力量绑走了当地12名平民,伊拉克安全部队之后发现了8名平民的遗体,而其他人仍下落不明。自从2017年12月取得对极端组织的胜利以来,这是伊拉克境内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起绑架事件。
另一方面,极端组织的活动范围也从伊拉克北部逐渐向南延伸,逼近首都巴格达。11月8日夜间,一支极端组织武装力量袭击了巴格达近郊的拉德瓦尼亚地区,造成11人死亡,4人受伤,事发地距巴格达市中心仅20公里。
此前,伊拉克军队展开了数十次清剿行动,想把极端组织残余势力彻底消灭,而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美军和国际联军的空中支援。即便如此,极端组织还是死灰复燃。如果在这个节点再失去美军的支持,确实将会面临巨大的安全压力。
欧洲顺势填补真空
在美国和伊拉克“剧本互换”之时,欧洲国家显示出了对伊拉克局势更深入参与的兴趣。荷兰、丹麦、俄罗斯、法国和北约都向伊拉克发出了示好的信号,其中荷兰表示将向伊拉克增派军队;丹麦在巴格达新设立了大使馆;俄罗斯派外长拉夫罗夫访问伊拉克,称将满足伊方对军事武器的要求;而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是本人到访伊拉克,表示将帮助伊拉克继续打击极端组织,摆脱外国势力的干涉。
而就在2020年初,由于苏莱曼尼事件以及疫情持续发展,欧洲和北约在第一时间就把驻伊人员撤到了科威特等其他国家。现在忽然变得如此殷勤,其中原因令人深思。伊拉克当前处于困难阶段,不但军事安全上饱受困扰,由于长时间的低油价,财政方面也面临挑战。美军这次是真的有离开的意思,可伊拉克对外国军事力量和经济投资的依赖却不可能一下消除。虽然它暂时处境窘迫,但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美国留下的空间,是否让欧洲各国产生了遐想?
△北约军事人员训练伊拉克士兵(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沙特媒体“阿拉伯新闻”对欧洲国家近期在伊拉克的举动进行了评论,认为美国撤军之前已经将中东地区局势搅得一团糟,土耳其、卡塔尔、伊朗、阿联酋和沙特等国的复杂关系让地区安全和稳定存在很多不安定因素。在这种局面下,地理上临近中东的欧洲国家希望这一地区能够维持稳定,中东国家也需要欧洲来填补美军势力的空白。
提前大选迫近 政治风向飘忽不定
拜登的胜选让许多中东国家做好了迎接美国政策变化的准备,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伊拉克还有一个麻烦事,就是2021年的提前大选。伊拉克现任总理卡迪米不是通过选举程序上台的,而是2019年全国大游行导致时任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辞职后,以总统委任形式直接接手总理职务。
这种安排在伊拉克宪法上没有先例,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由于当时政局停滞不前,多名新总理候选人组阁失败,卡迪米已经是最后的选择。在卡迪米就任时,伊拉克议会就与他约定,他的任期只有一年,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组织2021年提前大选。
△伊拉克总理卡迪米宣誓就职(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卡迪米在被任命总理前是伊拉克情报部门负责人,而在担任这一职务前只是一名记者,在伊拉克政坛根基尚浅。很多伊拉克媒体和政治分析人士认为,他的政治三级跳是因为得到前总理阿巴迪的大力支持,而当年的阿巴迪同样是政治新秀,是在美国的支持下才击败马利基成为伊拉克总理的。巧合的是,正是卡迪米上台后,伊拉克的政治风向由“驱赶美军”向“挽留美军”发生转变。
目前,伊拉克已经成立选举委员会并通过了新的选举法,提前大选正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准备工作。舆论普遍认为,卡迪米通过选举连任的机会不大,萨德尔、阿米里、阿巴迪、马利基、阿拉维等传统政治人物或其代理人仍然是总理的热门人选,这也就意味着伊拉克在大选之后很可能要再次更换总理。
△伊拉克选民投票(图片来自当地媒体)
由此看来,伊拉克将要面临的情况存在多种复杂可能。拜登如何顺利与特朗普完成美国政权的交接,之后又是否会对特朗普的驻军政策进行大的调整;卡迪米在任期间是继续与特朗普处理关系,还是向拜登团队倾斜;提前大选能否顺利进行,选举产生的新政府又将对美国方面采取什么态度,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现在仍驻扎在伊拉克的3000名美军,就这样卡在了一个尴尬的节点,他们的地位和命运如何变化,将成为美伊关系和伊拉克局势的重要风向标。但也正是因为伊拉克当前面对的复杂局面,在2021年6月之前,没有人能够看到美国撤军的真正结局。(总台记者 付新日)
监制丨穆莉
制片人丨王威 武慧锋 李超
记者丨付新日
编辑丨单宏鑫
举报/反馈

国际在线

1060万获赞 240.1万粉丝
国际在线_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