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兵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个
人
简
介
刘兵,华传文化暨春田影视董事长,节目制片人、资深品牌专家。推出了《上新了故宫》、《我在颐和园等你》、《非凡匠心》等一系列高口碑文化类综艺节目。
不知不觉中,《上新了·故宫》已经走过了三季。从2018年首播时的“爆红”,成为带动“博物馆热”的文化综艺之一;再到2019年,拿下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最佳电视综艺节目奖;以及成为文创的“大型种草机”,几乎节目中诞生的每件文创物品都达到卖“爆”的程度……
12月26日,《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将迎来收官之作。回看该综艺走过的三季历程,不仅是罕见的豆瓣评分愈走愈高的“综N代”,更让乾隆花园、倦勤斋、畅音阁、符望阁等未开放区域首次现身综艺荧幕。重要的是,探讨出了一套文化综艺的新玩法,在不失传统文化的正统性和严肃性之外,用“文创”的小切口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我们一直在强调的是,文化综艺不是快消品。”在第三季收官之际,《上新了·故宫》总制片人刘兵这样说到。
从“要跟年轻人做朋友” 到“全家欢综艺”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而在经过600年的岁月洗礼,在互联网和新科技不断演变的当下,故宫也仍然是顶流的“网红”。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凝结,为《上新了·故宫》提供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褪去第一季的惊喜新奇,第二季的广阔视野,到了第三季时,总会被外界问到是否“疲软”、有无“新意”等话题。提到这点,刘兵也说到了《上新了·故宫》一路走来,每一季的迭代升级。
“第一季我们的口号是‘把故宫带回家’,以文创为切入点,展示故宫暂未开放的区域。”让具有超高知名度的演员走进故宫担任文创新品开发员,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密码和传奇故事,更在每期节目都会推出一个文创产品……当《上新了·故宫》首播时,的确给当时的文化综艺市场注入了一股新颖的力量。
自带流量的嘉宾阵容、实用又养眼的文创产品、传统而厚重的文化知识,在这档综艺中产生了奇妙的融合。到了第二季时,节目的格局更加开阔,就如刘兵所说,重心放在了“以故宫为坐标,以186万余件馆藏文物为指引,纵横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视野,将画幅无限放大,展示古老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互通、互建、互融的经过”。
碰巧的是,当节目走到第三季,恰好迎来了紫禁城建成600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于是,无论是国宝五牛图的回归之路,还是邓伦等嘉宾重走科考殿试之路,以及嘉宾复现第一季中的“一眼万年”名场面,节目中处处透露着“回归”的影子。“故宫就像我们的精神家园一样,从家出发,是为了更好地回归;而回归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在不知不觉中,节目的某些部分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刘兵讲到,一开始节目就定位“要跟年轻人做朋友”,之所采用文化综艺的模式,也是因为其能以更轻松的视听语言承载严肃文化的内容。但随着时间的累积,节目受众群在不断地扩宽,以至于俘获了全年龄段的受众。“可以说《上新了·故宫》系列是一档名符其实的合家欢综艺,我们发现,不少家长都是替娃追节目。”
温“故”知“新” 不做“快餐式”的文化综艺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购买才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才是最好的传播。”在多次采访中,刘兵都有反复的提到这句话。“文创产品是要能够嵌入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正因《上新了·故宫》的切口是文创产品,所以在节目中,能够看到大殿殿柱、汉白玉栏杆等故宫里游人早已欣赏过千万遍的景致,在青年学子的创意巧思下,变身成“国潮”文创。
作为一档围绕“故宫”展开的文化综艺,也意味着其必须要有经得起推敲的历史细节,以及清晰考究的知识信息,不然则辜负了“文化综艺”的底蕴。而在节目的背后,刘兵此前也说过,导演组查阅的文献、书籍远超百本,其中可见幕后工作的细致和严谨。
而光有“严谨”、“细致”,仍是无法做出爆款的节目,观众绝不想面对一档满是“说教”的综艺。做文化综艺的难点就在于,不免在学术性与趣味性之间进行“取舍”,这台天平的平衡点在何处,取决于主创团队的考量。
“编导团队要完全扎到内容里,去详细破解文化的历史积淀以及文化相关因素,然后把沉淀的历史进行年轻化表达,让观众在轻松氛围中接受并产生认同,同时还要去面对市场上娱乐节目的竞争,这个过程对于整个编导团队来讲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就算面临“两难”的处境,《上新了·故宫》仍做到了温“故”而知“新”,交出了一份令观众满意的答卷。
“我们一直很明确,我们要做的不是快餐式的文化综艺。”刘兵总结到。
【对话刘兵】
封面新闻:《上新了·故宫》推出的文创产品品类非常多,也很生活化,在本季节目中也有很多命题文创,节目是如何进行品类的选择呢?标准是什么?
刘兵:关于节目文创品类的选择,我们也有诸多考量的因素。一是要在故宫博物院给定的范围之内挑选;二是要明确“文创”一词的定位和使用场景,挑选精致而实用的选品。文创产品更多承载的是一种文化趣味,包含精神层次的享受。
正如我一直认为的“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购买才是最好的保护,分享才是最好的传播”,文创在承载精神文化内涵的同时,不能形同虚设,而是要实用、耐用,才能提高产品的使用频次,让使用者获得为文化消费的满足感,提升对文化产品的期待感,也就是说,文创产品是要能够嵌入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场景中。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用户的需求,了解当代受众的喜好,激发其对于节目本身、文创自身及所搭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连锁反应,在文创和文化中,找到共振和共鸣。
封面新闻:在本季节目中在文创开发上与之前两季有很大不同,这季邀请了多所高校学生领衔文创开发?对于节目乃至对于文创产业来说有什么意义?节目为什么这样设置?
刘兵:首先我也想提一个问题,就是提到故宫大家会想到什么?可能很多人直观的映像就是——景点,潜意识中忽略了它的全称:故宫博物院。故宫可是一个博物院呀,开展文化科教工作是博物院的重要职能,而《上新了·故宫》节目,其实在潜移默化中就起到了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科普教育工作。专家老师们的研究内容,需要转化为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科普知识。由此也可见,我们把文化产业的这扇门开得更大了些,能让更多人去接触。
其次在我看来,文创、文教不分家。文创不仅对从业者有审美要求,也对大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所以提及文创,不可避免的一个词叫做“美育”,美育需要经年累月的培养,当然得从青少年抓起,而将传统文化打造为综艺节目,就是很好的一个抓手。节目内,我们输出文化知识;节目外,我们也会做“第二课堂”、“文创交流空间”,比如798的《上新了·故宫》旗舰店,在录制期外,我们想在这里开讲座、办沙龙,邀请学者、设计师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与广大青年分享交流。前来参加分享的年轻设计师可以展示自己的创意或作品,我们愿意支持这些优秀的想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一系列事情是一项长远的投资,也是华传文化应该做的事情。往短了说,往小了说是培养未来十年二十年的文化产业市场,提高消费者的审美素养与从业者的专业能力;长期来看,往大了说,是提升未来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国民美育素养。当然,只凭华传文化一家,是很难做到的,但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我们也希望能够与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将这条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