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2月22日讯(记者 韩彤彤)“做出一项科技成果需要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坚守多年。这个奖项是对青岛科技工作者的一种鼓励,说明我们的科研大环境是很好的。”今天,在青岛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李华军获得2019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李华军长期从事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在新型海洋结构物研发、大型海洋平台整体浮托安装、海洋平台整体动力检测与修复加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施工新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成果。
此次获奖,对他而言既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继续向前的动力:“科技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近年来,李华军带动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的重心向青岛转移,让越来越多的人才和项目汇聚青岛。
以工兴海 推动海洋工程行业科技进步
“以工兴海强起来。”一直以来,这句话始终是李华军团队的目标与方向。李华军与海洋工程的缘分,大约要从学生时代说起。“我是工科出身,大学学的是动力机械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华军成为了一名技术员,每天跑车间、修机器,参与技术革新,积累了不少一线生产实践经验。工作一年后,李华军考取了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造船系研究生,在日积月累的研究中,李华军决定将海洋工程研究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从学习深造到真正踏入海洋工程领域,李华军长期从事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领域的研究与工程实践。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时刻都面临着风、浪、流、潮等环境因素的干扰与破坏,为减少海洋动力因素对涉海结构物的破坏,确保其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稳定,李华军带领他的团队,历时10余年,构建起了海洋工程设施安全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创建了三维悬浮泥沙和地形演变模型以及三维浪、流、沙耦合模式,提出了环境友好型海岸结构水动力分析与工程设计理论,研制了能有效抵抗波浪冲刷和沉降变形的新型海岸结构,将安全、环保、经济有效结合,推动了近浅海油气田的低成本、高效开发。
服务国家战略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2019年9月,来自中国、挪威、英国的17位院士齐聚青岛,参加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承办的“海洋工程与水利工程科技前沿与创新发展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李华军以“海洋工程科技面临的紧迫需求与发展机遇”为题向来自国内外50余个政府部门、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160余名参会代表阐释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推进海洋工程建设和技术创新为纽带,落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考与实践。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李华军带领团队成员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应用为抓手,积极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沿线地区或国家的海洋工程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战略咨询。
除此之外,为推动青岛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李华军通过开展有效的产业发展咨询工作,将国内外的优质行业资源与智力资源引到青岛,带动海洋工程科技创新的重心向青岛转移,人才和项目向青岛汇聚。目前,研究成果已推广应用于青岛市董家口港区、奥帆基地、胶州湾滨海湿地防护与整治等20余项工程。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传承科研精神
1992,李华军到中国海洋大学执教。据了解,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科创设于2003年。在李华军的带领下,海洋工程学科经短短十几年发展便位列软科全球高校学科排名第16位,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此外,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本科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李华军更是高度重视后备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截至目前,他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达100余人,大多成长为海洋工程领域的科研与技术骨干,其中不乏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等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做科研要甘于做冷板凳,既要有好奇心,又要有志向和韧劲,坐得住,钻得深。”尽管已获无数掌声与荣誉,但在李华军看来,身为科研工作人员,还要更多地聚焦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举报/反馈

青岛新闻网

313万获赞 13.5万粉丝
专注青岛,权威及时准确。
青岛新闻网官方百家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