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月谈
原标题:冷链装卸工频“中招”,怎么办?
近期,多地出现新冠肺炎疫情本土确诊病例,其中不少感染者为进口冷链产品从业人员。冷链装卸工为何接连感染?防疫又有哪些薄弱处亟待提升?
1
冷链装卸工成疫情防控风险点
11月30日,山东省青岛市下辖的胶州市对进口冷链产品“应检尽检”人员进行定期例行核酸检测时发现1例无症状感染者,该无症状感染者在青岛一水产有限公司从事搬运及消杀工作。
9月下旬,青岛冷链装卸工感染新冠病毒,并在医院就诊时导致多人感染。
天津近期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与冷链装卸工密切相关。11月8日,天津市通报,一家冷冻食品公司的装卸工人确诊新冠肺炎。
天津随即提出,进口冷冻货品核酸检测全覆盖、相关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全覆盖;凡是出现冷冻货品核酸检测异常问题的场所要一律实行整体封控,凡是出现问题的冷冻货品要一律封存处置。
在全面筛查的过程中,11月10日,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一名冷链从业人员核酸检测呈阳性,被确定为天津本土第3例无症状感染者,后来该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并导致其居住小区多人感染新冠病毒。
2
防疫隐患何在
——冷链装卸工多为劳务外包人员,流动性大。天津港冷库行业业内人士介绍,冷链装卸工人大都受雇于第三方外包公司,而且当地有不少小公司以为港口各用人处提供劳力为主营业务。
首农(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学志介绍:“因为管理和成本因素,几乎没有几家冷库公司自己能养得起装卸工人,多数冷库都会找外包公司,工人流动性较强,存在一定防疫隐患。”
11月出现确诊病例的天津某公司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确诊病例装卸工人为劳务外包公司雇佣,当问及最近一次全员核酸检测的时间,他表示“具体时间记不清了”。
——装卸工需长期与冷链产品接触。半月谈记者在北方某港口看到,集装箱货物进入冷库时,各类冻品需要装卸工人一件件手工掏箱,然后再用叉车转移至低温冷库中储存。在华东某港口,因冷冻海产品多是件杂货,须由装卸工人下到船舱,将货物一件件搬抬到网兜,再由吊机吊下船。
工作人员对冷链运输设备进行消毒 李欣 摄
——个人防护意识薄弱。防疫期间,虽然劳务外包人员都穿戴防护服、口罩和护目镜等,但工人长时间劳动会大量出汗,护目镜易起雾,且劳作中不可避免擦汗、擦拭护目镜或整理口罩。另外,呼气凝水导致依靠静电吸附病毒的口罩防护能力降低,防疫难度变大。
天津某冷库负责人说:“劳务外包的装卸工人计件发工资,在之前防疫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普遍防疫意识较弱。”
——部分地区“应检尽检”落实不到位。根据福建省厦门市秋冬季疫情防控的有关规定,接触进口冷冻食品的司机、装卸工等企业工作人员需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核酸检测,检测费用由财政统一列支。然而,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部分企业的冷链从业人员核酸检测记录查询不到,还存在“员工未消杀进入清洁区”“工作服与普通衣物混置”“出库车辆未进行消毒作业”等问题。
3
冷链相关从业人员防疫水平需再提升
多方呼吁,不要让口岸防疫留下真空地带。
严格落实“应检尽检”,加强对冷链从业人员健康监测。大连要求冷链食品生产企业对相关从业人员每两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北京要求严格对冷链食品环境和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共同居住者也应纳入“应检尽检”范围。业内人士呼吁,各涉及进口冷链食品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感,积极落实定期检测。
提升冷链装卸工自身防疫意识。天津市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何鹏建议,冷库装卸人员在装卸来自有疫情发生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时,务必要全程规范戴好口罩,避免货物紧贴面部、手触摸口鼻,防止接触到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冻水产品。
提升口岸冷链产品装卸装备和技术。码头管理人员和基层工人建议,对冷链食品装卸装备进行升级换代,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接触风险,同时推广使用紫外线灯或紫外线机器人,对冻品进行不拆包装照射,最大限度地用现代科技提升疫情防控水平。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276万获赞 323.7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