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编著的党员干部家风建设读本《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读本深入采访了25位党的十九大以来获得国家级荣誉的英模党员,首次集中挖掘他们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感人事迹;同时,对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领导干部家风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揭示领导干部自身不正、治家不严给事业和家庭带来的巨大伤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推出“清风传家”系列报道,摘取读本中的家风故事进行刊发,敬请关注。
人物简介:
于敏,男,汉族,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9年1月逝世。作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2019年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于敏和孙子在一起
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于敏用一生践行着爱国二字,爱国也成为这个家永恒不变的主题,默默传承。
于敏成长于旧中国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兵荒马乱,流离失所。幼年的于敏,常与大他三岁的姐姐藏在炕沿下,躲避呼啸而来的枪弹。一年夏天,刚学会骑自行车的于敏,就险些遭到横冲直撞的日军吉普车碾压。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难以抚平的童年屈辱,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激发了少年于敏的民族自尊心,化为他此后一生“科学救国”的精神动力,“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两年后,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转入理学院物理系。1949年新中国成立,于敏顺利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并很快崭露头角。
1961年1月,一次重大人生选择摆在了35岁的于敏面前——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氢弹的研究毫无疑问属于国家安全最高等级的绝密工程,一旦参与其中,就意味着今后将长期隐姓埋名、忙碌奔波。这对任何人都意味着巨大的牺牲,何况一名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
“我不能有另外一种选择”,“我过去学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抛掉”,“我愿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于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挚爱的物理基础理论研究,接受了氢弹研究任务。自那一刻起,“于敏”这个名字连同他的工作,一起变成了绝密。
“我所有的压力都在工作上,不敢有任何一点对自己的放松,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想法。如果错了一点点,核武器研制肯定会失败,而一旦失败,对我们国家的损失非常大。”直到1999年,于敏及其对中国核科技发展的贡献才被真正解密,那时他已年逾古稀。“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家国同构,爱家首先是爱国,于敏同样如此要求家人。他有一个堂弟叫于确,曾经因为国有企业改革,所在的厂子下岗裁员,让有两个孩子的于确感到迷茫,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于敏得知情况后,给弟弟寄去一笔钱,同时写了一封信:“国企改革事关国家民族大事,你们厂身处其中,想必震动很大,(你要与大家一起)同心协力,为国分忧。”
翻开读本,精彩更多↓
《清风传家》《严以治家》(一套2册),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读本已入选中央宣传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责任编辑 郭兴)
举报/反馈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98.8万获赞 72.7万粉丝
信息公开、政策阐释、民意倾听、网络举报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