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后人范梅强(右二)重访花溪清华中学。
梅兰芳夫人和子女旧照。
日前,著名学者、作家、戏剧家靳飞与梅兰芳外孙、书法家范梅强的诗书联展在贵阳开展。观展之余了解到,从梅兰芳先生之下的梅氏家族三代人,竟与贵州有着殊胜的缘分。
靳飞是梅兰芳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与梅葆玖相交二十五载,把当今梅派代表性传承人胡文阁引入梅氏门墙,著有《梅氏醉酒宝笈》等梅派研究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供职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范梅强曾多次赴贵州拍片,此次与靳飞在筑共办联展,接续了八十年来梅氏家族三代人与贵州的不解之缘。
梅兰芳关注黔剧《秦娘美》
1960年6月,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的梅兰芳观看黔剧《秦娘美》后,对该剧给予充分肯定,欣然题词:“我兴奋地看到贵州省戏曲界的一朵鲜花——黔剧。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美曲调,朝气勃勃的表演,都说明这个剧种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即使观众也能感到它的前途无量。当然,艺无止境,需要不断创造,不断提高。我想,青年的黔剧在党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贵州省文艺界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鼓舞下,必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
黔剧是贵州的戏剧,最早源于两百多年前贵州民间一种分角色坐唱的“贵州扬琴”。虽然黔剧源起较早,但到1953年才被搬上舞台,时称“文琴戏”。1960年2月,正式有“黔剧”之名。1960年5月,周恩来总理出访缅甸等国,回程在贵阳观看黔剧,并为黔剧团题词,将“黔剧热”推向高峰。梅兰芳在题词中称黔剧为“青年的黔剧”,当时的黔剧真是个“青年”。
梅兰芳在观看黔剧《秦娘美》后,特别提到自己的两个孩子曾经在贵州生活过,自己与贵州的感情非同一般。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乱,梅兰芳无奈之下将两个儿子送往贵州,一为避难,二为求学。梅家兄弟俩前后在贵州生活四年多,这成为他们毕生铭记的一段往事。
在贵阳避难求学的梅家兄弟
上世纪40年代,正是抗日战争硝烟四起的时候,滞留香港的梅兰芳把儿子梅葆琛、梅绍武送到处于大后方的贵州,寄读于贵阳花溪清华中学。梅家兄弟俩历经磨难,饱受困苦,抗战胜利后才重回父母身边。
1941年,梅绍武到贵阳清华中学就读。梅葆琛辗转重庆,1944年进入花溪清华中学。在贵州避难求学的那几年,相对安全的环境给兄弟俩带来难得的学习机会。长期的艰苦生活、坎坷经历,让兄弟俩养成吃苦耐劳、勤俭朴素的性格。
在贵阳上学的弟弟梅绍武,遇到唐宝鑫、索天章、李宗瀛、周珊凤、周耀康等学识渊博的英语老师,他们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梅绍武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947年,梅绍武考入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英美文学专业,1953年调入北京图书馆交换处从事外事工作,业余时间倾力于译苑笔耕。改革开放后,梅绍武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成为我国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评论家、戏剧家、作家。
哥哥梅葆琛1951年1月从上海震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建筑设计院担任高级工程师,曾参加过治理淮河工程,参与过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及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担任中国工艺美术馆建设工程的顾问等工作。
“梅华香韵”飘入贵州山寨
时间进入本世纪,梅氏家族与贵州的关系更加紧密。范梅强介绍,舅舅梅葆玖曾于2012年带领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来贵州演出,同行的还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当时演出的《梅华香韵》《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戏,受到贵州观众的热烈追捧。
演出结束后,梅葆玖一行游览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野生梅林——贵州荔波万亩梅园。在一个山寨里,梅葆玖遇到一对正在举行婚礼的布依族青年。当地群众非常热情,又放鞭炮又敬酒,还邀请梅葆玖一行共同参加婚礼。婚礼上,布依族同胞高声唱起迎客歌,梅葆玖、叶少兰等分别演唱京剧名段致谢,“梅华香韵”飘入贵州山寨。
事后,梅葆玖感慨地说,没想到远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贵州山寨,随处可见二层小楼,村民的日子过得称心如意,真诚朴实、热情好客的民风却没改变,“贵州这片青山绿水,真让人舍不得离开。”
作者:邱道江
编辑:刘慕轩
审签:魏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