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农
1977年年底,62岁的孟少农因二汽建设需要来到十堰。自此,这位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泰斗”,将自己生命的最后10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车城十堰。他带领一穷二白的二汽由弱变强,忍着病痛给学生们讲课。如今,他的铜像还屹立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校园里。他的名字,一直留在十堰人的心中。
学霸孟少农,怀揣30元钱考入清华大学
孟少农又名孟庆基,湖南省桃源县人。汽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年至1988年,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副厂长、总工程师、党委常委、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副董事长、二汽咨询委员会主任。其间,他经过分析研究,确定东风5吨车64项质量攻关项目的审查改进方案,保证东风车1978年底顺利投产。1981年起,提议并逐步形成“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开发方针。在自筹资金续建二汽时,力主不减少研发投资,建立具有强大开发能力的技术中心。兼任二汽职工大学(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校长,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付出了大量心血,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汽车工业人才。
孟少农的祖父曾在北洋政府任职,孟少农于1915年出生于北京。后因袁世凯复辟等原因,孟少农随祖父回到湖南老家。从幼年起,聪颖的孟少农便是不折不扣的学霸。1931年,孟少农以优异成绩考上长沙私立学校嶽云中学。学校每年要统考一次,全校学生做同一套试卷,他的成绩竟然超过了初三的学生。初中毕业后,孟少农投考长沙一中。当年全省统考,他又考了第一名。
1935年初,听说清华大学招收清寒公费生,正愁无钱上大学的孟少农向祖父要了30元钱就去了北平,一举考中。当年秋天,孟少农怀着工业救国的宏图大志,进入清华机械系学习。
在清华读书时,孟少农的物理课成绩相当突出,受到他的老师、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先生的赏识。
除了学习好,孟少农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日军占领了清华园,他和同学们加入到南下流亡的行列,来到清华、北大和南开在长沙成立的临时大学。
1941年10月,孟少农等16名考取清华留美公费生的校友,远涉重洋,到美国学习。孟少农进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专攻汽车专业。学霸终究还是学霸,即便是在高手如云的麻省理工学院,孟少农只用了3个学期和一个暑假,就拿下机械工程硕士学位。按照学院规定,再读两年硕士就可读博士学位,校方也发了表格,通知他做博士研究生。
孟少农却说:“弄个博士学位,回国还是个教书匠。我要做一个实践者,把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去!”经华美协进社介绍,孟少农前往底特律西郊的福特汽车制造厂实习。后来又去了佛尔蒙州的J&L机床厂。J&L是一家生产多种机床的老厂,有充分的动手机会,既能组装机床,又能实际操作设备,孟少农感到很过瘾。
2015年12月12日,纪念孟少农诞辰100周年暨孟少农奖学金启动仪式在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逸夫图书馆举行。图/记者 张启国
婉拒美企优越条件,立志回国报效祖国
在3年半的实践过程中,孟少农走访了美国的5个工厂,只要他认为对祖国有用的东西,就努力地学,大胆地去实践。福特汽车厂非常器重这位勤奋好学的中国工程师,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物质待遇,想把他留下。J&L机床厂也看中了孟少农,甚至为他填好雇员证,开好支票……所有这一切,都被孟少农婉言谢绝。他要回祖国去,为中国制造汽车!
1946年初夏,孟少农刚踏上祖国的土地,全面内战爆发,在国内制造汽车一时没有可能,他决定“曲线救国”,先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为国家培养汽车事业的技术人才。
孟少农是清华机械系第一位汽车专家,开设了系里多年想开却始终未能如愿的汽车工程学课程。师资不足,他就一人承担起汽车工程、工艺学、工具学三门主课的讲授。他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看到的当时西方国家最先进的机械工程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地介绍给学生们。
当听说日本人逃离清华时把废弃的汽车发动机扔进河里,他就带着助教和学生一起下水寻找,硬是把生锈的发动机打捞上来。
他设法从天津弄到报废的车桥和变速箱,又低价买回两台小汽车,建起汽车教研室和试验室。
他还为系里的工厂增添了车、铣、刨、磨等多种机床设备,购置了微型电影放映机和幻灯机,为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与实践环境。
那时,清华大学已有地下党组织在活动。在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革命浪潮中,孟少农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了一名中共党员。他在教师和学生中积极发展进步力量,给海外的清华校友写信,动员他们尽快回来任教,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这时,国民党特务的黑手已伸向清华,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孟少农等高级知识分子,及时将他们转移到解放区。
扛起新中国造车大旗,3年造出中国首批卡车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中央任命孟少农担任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为了尽快造出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孟少农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经过3年艰苦奋战,1956年7月15日,新中国第一批12台解放牌载重汽车下线。这一天,孟少农夜不能寐,从步入清华大学的那一天起,他经历了21年的艰辛探索和奋力拼搏,中国人自己制造汽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新中国不仅要造卡车,还要造小轿车,甚至高级轿车。1957年5月,一机部黄敬部长来到一汽,提出研制生产轿车的问题。孟少农综合了国外中档轿车的优点,确定了新中国第一台东风小轿车的设计原则。他还亲自确定了以飞腾的金龙为前标,尾灯采用中国传统宫灯造型等特殊标志。仅一年时间,东风样车正式下线,向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报捷。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后花园乘坐东风轿车后,高兴地对代表们说:“今天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一汽又接受了生产红旗高级轿车的任务。孟少农领导红旗轿车的设计和试制工作。从总体设计到每个总成、到零部件,他都一一思考,精心指导,组织攻关,先后攻克了液压挺杆、高压油泵、液压变速箱等关键性技术难题,成功试制出V8发动机,使1959年首批试生产的红旗高级轿车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
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旗高级轿车是中国人的骄傲。威武气派的红旗迎宾车队,成为北京长安街壮观的风景线。
62岁受命支援十堰,带领二汽打赢背水一战
1965年,孟少农调到机械工业部汽车局,负责总师室工作。1971年5月,孟少农又调到陕汽,主管技术工作。正当孟少农带领陕汽继续开发新一代军民两用载重车时,地处湖北十堰的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告急。
当时,二汽制造的2.5吨越野车被用户形容为:呲牙咧嘴,摇头摆尾,漏油漏水。特别是东风140型5吨载重车,质量问题成堆,难以投产。1977年底,62岁的孟少农临危受命来到十堰。当时的二汽正在研制东风140型汽车,并且已经试制了5轮,不合格件有1200多种,质量问题达9300多个。如果修改产品设计,则要报废1000多套工装设备。
在充分调研之后,孟少农肯定了东风140的设计基础,同时归纳了64项关键技术问题。二汽成立了由孟少农任总指挥的攻关指挥部。在全厂大会上,孟少农说:“我们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么上去,要么垮台。背水一战,没有退路!我相信,二汽的几万精兵,一定能以弱胜强,化险为夷。”
1978年元旦和春节,孟少农紧紧抓住各个关键环节,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这场攻坚战。过度的劳累,使他的痛风病时常发作。脚部的剧痛使他无力行走,他就把攻关课题组的负责人请到家里,把图纸铺在地上,研究解决一个个具体难题。即使住在医院里,他也天天听取汇报,指导工作。
攻关的战果令人振奋。仅一年时间,东风140型5吨载重车以崭新的面貌正式投产。新出厂的东风车,以马力大、速度快、耗油低、轻便灵活的优良性能威震全国。背水一战的成功,使二汽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此后10年每年均以万辆幅度递增。
1981年,中国经济建设处于调整时期,东风车陷入滞销困境。为渡过难关,孟少农提出以东风车为主体,开发节油车,提高经济性。他提出5项改进技术措施:压缩比由6.75提高到7.0、采用子午线轮胎、加长转向垂臂、换用省油化油器等。实施后,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很受用户欢迎。
同时,孟少农根据市场调查情况,组织指挥设计和生产变型车。他强调说:“用户需要什么车,我们就搞什么车。”他不仅从技术上指导,而且亲自组织指挥试制。到1982年年底,东风5吨系列改装车有53种,变型车达42种,打开了东风车的销路。
甘当人梯最下一级,他将一生献给祖国汽车工业
孟少农调到二汽时,还兼任着另外一个职务:二汽职工大学校长。1983年成立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时,孟少农兼任首任校长。他对学校的成长十分关注,从办学目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过问。即使是在二汽经济比较困难的1980年,他还下令,从当年开始,每年给学校拨100万元发展基金,直到学校建成所有实验室。
1985年,孟少农年过七旬,退居二线。他不顾体弱多病,主动要求到汽院给学生讲《汽车设计方法论》课程。这是一门国内外无人讲过的新课,他自编讲义,油印后发给学生。这门课,孟少农前后讲了3轮。当年,他讲课的时候,学校想给他录像,孟少农说,现在课讲得不成熟,等以后讲好了再录。就这样,这门课一直没有录像,因为孟少农总觉得自己讲的还需要修改。
在汽院讲课期间,孟少农病得很重,但他一节课也没落下,经常是从医院拔下针头,就去学校讲课。有时候,他连楼梯都爬不动,需要助教扶着上下楼。学校不忍心让他继续讲下去,就给他的夫人做工作,打算不给孟少农安排讲课。孟少农的夫人说:“现在讲课是他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还是让他继续讲下去吧!”就这样,直到孟少农病重去北京治疗的前一个星期,他还在给学生上课。
在孟少农的《汽车设计方法论》里,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的实际经验不足,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还没形成,为了给今后前进打下基础,把仅有的一点经验整理下来,传给新来人,作为搭‘人梯’的最下一级,应当是有意义的。”
长期的操劳,多年的痛风病,使得孟少农的肾功能严重受损。1987年年底,孟少农转入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治疗。一个月后——1988年1月15日,孟少农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孟少农用“做一个实践者”的豪迈誓言,甘当“拓荒牛”的奉献精神,不仅书写了自己的不朽人生,也写下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崛起到走向辉煌的厚重一页!
(十堰晚报秦楚网全媒体 记者 何利 编辑:艾蒿)
举报/反馈

十堰晚报

36.3万获赞 3.9万粉丝
在这里读懂十堰。十堰新闻,就看十堰晚报!
十堰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